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五年制高制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娟 黄培池
摘 要: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阐述了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关系,针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课改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关系,解决新时期课改工作的问题,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企业 课程改革
目前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扶持也是空前最高的一个阶段,政府的这一举措也极大的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其特点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而且特别强调通过技术应用型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围绕企业一线的需要展开,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职业学校培养的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获悉,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现阶段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表现出很不和谐的一面,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对这一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要求脱节。作为职业学校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但大多数企业认为职业学校却基本不具备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作为职业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应该掌握哪些技能。这不是学校闭门造车就能造出来的。学校往往显得比较被动,课程的开设,学生技能的培养要求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更新。等到学生就业,推向市场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迎面而来,企业挑剔专业不对口,开设的课程和就业岗位联系不紧密,学生的技能点欠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等等。作为职业学校其实也是一个企业,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就是这个企业的产品,怎样使自己的产品做强做大也应该从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角度考虑。这是导致校企合作失败的致命问题。
第二,职业教育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的特点,职业性如何体现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操作一线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技能教育显的更为重要。但现有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训设备奇缺,学生要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很难,是造成学生技能缺陷的一个原因;其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实训老师缺乏,企业生产的规范和理念和我们课本文字表达有一定的差距,从未有过生产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无疑是在纸上谈兵;第三,实验实习车间管理不规范,学生很难树立职业意识,在实验室损坏仪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实验室随意走动,未经老师允许乱动仪器试剂,没有责任观念。第四,对学生的技能考核制度缺少规范性,导致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
第三,校企合作很不规范。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往往是靠私人关系,多为短期的利益型合作,企业也未能把服务教育的义务作为企业职能的一部分,多是在各自需要的前提下,效益的驱使下进行。有些企业不愿为职教提供帮助,学校本身也无财力支出,校企合作往往是一相情愿,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缺乏。学生从普通中学来到高职学校,我们一再强调我们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区别,但是学生在校园接触到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和一线相关的知识很少,学生对生产一线这个概念认识很肤浅,等到真正到一线岗位就业,学生从心里接受不了,自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也是“大学生”,怎么是在当工人?我们在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同时去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对自己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认识偏差,会影响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校企合作是课改的核心,职业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也必须围绕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在使校企合作和谐下的课改,才是有意义的、可行的课改。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第一,教学改革的重心首先是借助企业力量下的课程设置改革。对课程的设置企业最有发言权,原因是他们最清楚生产第一线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所以学校要关注该行业的发展状况,积极寻求该行业的专业人士作为专业顾问,定期和该行业的专业人士碰头,广泛调查该行业的人才需求,了解该行业的企业情况,对未来人才市场进行预测,了解该行业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和企业合作才可以确定所开设的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理论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等,再设置相应的课程;确定各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科目内容、技能要求、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师课务安排等等。让企业参与到专业的开办,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设,技能点的设定等各各环节,有利于学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更贴近一线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按照他们的要求开设的课程,制定的培养方案和学生技能的要求等一般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第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搞好实训教学,是课改的一个中心环节。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一般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在由于资源紧缺,先进性落后等原因,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以企业投资和校企合作投资的校外实训基地来弥补资源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课程实习,选择学生理论已掌握的一个车间或某个生产工艺流程,以企业管理为主,企业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可安排指导教师。这段实习也是段时间的实训实习也可以是工学交替。让学生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实训设备和实训教师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生产一线,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观念。也调动了企业积极性,解决了企业在某一阶段的人员紧缺问题。
第三,更新理念,借鉴企业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课改的捷径。现代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会不断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给员工进行培训,职业教育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多种教育整合的产物。注重的是员工在短时间内对某一技能的掌握,对于我们职业教育的每个专业来说有它特定的岗位群。例如: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以后的岗位群主要在药品的生产、销售、管理各个岗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导向的不同,进行短时间的模块选修教育,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自己喜欢的并和就业岗位贴近的一门技能。学生以后想从事生产可以加强学生对药物制剂和制药设备的学习;想从事销售可加强学生医药营销、人际关系、社交礼仪、药理、药事法规等学科的学习;想从事药品管理,可学习医院药房管理和仓库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模块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职业教育若专业的太过细化直接会引起岗位群的竞争,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学校发展,模块教育可以减少这一风险。
第四,企业校方合作融洽是课程改革持续进行的重要的前提条件。校企双方不管以什么目的建立合作,对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师的下一线锻炼和学生的就业都会带来一定的益处。但任何合作都不能仅仅建立在协议、条约之上,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感情交流,将会使合作轻松愉快。学校的各级领导不能坐等企业部门上门寻求合作,必须自己走出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道路,花财力和物力,借助政府的力量,使校企合作健康稳步地发展。
第五,学校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接轨是课程改革的成功标志。企业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最终用户,决定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程度的是企业对学校职业教育的认可率、信任度。对于专业主任来说不仅是专业教学负责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企业培训的负责人。一、要积极了解该专业企业信息发布、行业研讨等会议,及时掌握企业专业技术和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二、要要求每一位实训教师按照企业需求的技能水平达标;三、要从教师的素养严格要求,现在的职业教师已经远远不能只限于“双师”的要求,除了站在讲台是讲师,深入生产是技师以外,还应该担任企业的培训师,做到“三师”的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是承载企业和学校关系的桥梁。
总之,职业学校和企业有着生死与共的联系,我们不能离开企业妄谈课程改革。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企业引导。课改也是如此,只有深入企业,寻觅企业所想,企业所需,借鉴企业的管理成果,才能使职教的课改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桂和荣.关于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3):1-4.
[2]何俊,钱敏.对新时期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第.池州师专学报,2006,4(2):4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