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读”领风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小云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一、通读感知――“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课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地阅读,何来的感悟?假如我们能更多地从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出发,这个阶段,不管你怎样设计导语,你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通读并初步读懂。如今,我们从不少课堂中看到,教师一进教室,就非常直白地说:“请同学们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这话是那样的朴实,凸显出教师“以读为本”的新理念,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当然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的培养。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细读感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感语”的“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感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进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画蛇添足,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是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工作。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从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品读悟情――“为什么这样读?”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的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应该怎样读好课文”,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已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表演性朗读,如分角色读、表演读、游戏读等,也可组织小组、女生组、男生组、全班等不同范围的齐读,有时还可配合进行录音或教师的范读,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四、诵读积累――“你想将它读背吗?”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哪一位文学家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
以人为本,以文为本,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读的过程。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