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克服懦弱心态 重塑自我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伟红

  一天早晨,一封自称“本班一男生”写的匿名信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桌上。当我反复阅读此信后,感到写信人未必是男孩――信中对学校在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穿校服)一事颇有微词,并指出女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穿漂亮一点,老师没有必要在着装上苛求学生。信中举例说明陈丽平时穿衣服有审美能力,很有学生气。凭着对全班41位学生个性的了解,我意识到这信是女生陈丽所写,尽管已用别人手迹代替她自己的。当使命感和好奇心驱使我请来她时,她一口否认写信一事。我想,她既然以男生口气写这封信,必有内心的苦衷,于是,我以退为进,让她看了信的内容,并请她谈谈对写信人观点的看法。我决定采取迂回的办法,两天之后再同她探讨这个问题。可是,当夜十点,陈打电话找我,哭泣着承认了写信的事实。她告诉我没有当面诉说的勇气。
  聊谈中,我进一步认识了这位学生。陈丽在某校上初中时乐观、积极、温柔,是个个性正常发展的女生,但由于她与某一位教师看不惯的女生十分投缘,常被教师无端猜疑,在入团之事受到挫折后,慢慢的她自怨、自叹,悲观失望,变得懦弱,经不起挫折;考入高中后,由于换了环境,积极的她又自荐担任学校学生会卫生部部长,可是在一年一度的又一轮竞争中,她落选了(我校学生会干部主要是自荐竞争)。与此同时她的学习成绩也一再下降。此时,学校正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她便有感而发,写了这封信。
  应该说,陈丽本质上是一个有积极个性、做事较勇敢的学生。她能与教师“心目中”不优秀的学生交往,她能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她能在入团未成的情形下自荐学生会干部,她能向我提出对学校、教师的不同见解,无不证明这一点。可是,我发现她也是一个正在变得懦弱的学生。她请人代笔,反串男生,不承认写信事实等反常行为,正是她处于懦弱心态下的表现。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外因看,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学生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呵护关怀,她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学校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班主任,他们忽略了对成长中的中学生个性的尊重,因为,事实上,近墨者未必就黑,何况近的还不一定是墨;社会对于青年学生受挫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关注不够。这三方面仅是外因,对学生个性品质起真正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中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相应的在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增强,以一个主体人格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尚不成熟、不稳定,往往最需要心理支持,而面对种种压力与挫折,却得不到心理支持时,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就受到极大的挑战,于是出现“懦弱心态”。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智商高低只占成功因素的两成,而人的成败取决于他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勇敢、坚定的情感特质。面对陈丽的现状,我意识到帮助她战胜脆弱,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不仅对她学生时期,而且对她今后成长的人生都至关重要。
  帮助陈丽重塑自我形象的任务已迫在眉睫,我从感情沟通和理性教育两方面着手工作。第二天,我与陈丽一同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用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的故事来召唤她,鼓起她克服懦弱心态的激情,把她饱满的热情点燃起来;暗示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屈服,要鼓起勇气。终于,她在这种情感的自我感悟中若有所思……第三天,我以心灵寄语的书面形式与她交流,我感谢她对学校管理方面提出不同看法,给予肯定,她的意见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应搞“本班一男生”,而应坦然面对,战胜懦弱情感。我对她理性的教育则贯穿在这之后一个月的过程中,共分三步走,第一周写一篇周记与我交流,回忆进入高中以后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若干事件:如担任卫生部长一年,工作成绩较好,受到了政教处老师和年级同学们的好评;历史课代表工作深得任课老师杜老师信任;平时值日工作安排好,班主任老师比较放心。第二周请她写一条不畏困难的生活哲学原理,由我来解释原理,指出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谁,在学习、在生活、在交往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也要能正确对待失败。第三周帮助她对不如人意处归因,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个性以及在社会中、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要善于评价自我,尤其要善于找出失败原因,然后采取积极的态度。如果采用“本班一男生”的匿名信形式,必然要花费精力去掩饰它、压制它或做其它无谓的挣扎,这既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又扼杀了鲜活的个性特征。
  按以上步骤采取策略之后,陈丽外表虽然仍是个爱女儿气打扮的小女生,但眉宇之间没有了懦弱,她又重新找回了自我。
  “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高贵的苇草”,中学生的“懦弱心态”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重视,如果三管齐下,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当前的中学生一定会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形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