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第二语言习得与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菊 周红霞

  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二语习得理论是英语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语言内在天赋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都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或模式来指导英语教学,这对改革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近几十年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并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乔姆斯基的语言内在天赋理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都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英语教学必须从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建立符合实际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特殊情况。
  
  一、第二语言习得主流理论
  
  (一)语言内在天赋理论
  这一流派认为,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的产物。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Chomsky。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语言能力,而且语言的发展和儿童的其他生物功能的发展是一样的,如行走。最初,乔姆斯基把这种天生的能力称为语言习得机制(也称LAD)。LAD被描述为一个存在人脑某处的想象中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据说包涵所有人类语言都适用的原则。儿童需要有接近自然语言样本的方法以激活LAD,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将基本语法系统的内在知识与那门特定的语言相匹配,从而发现其语言的结构。后来,乔姆斯基偏向于将这种内在天赋称为普遍语法(UG),并且认为,如果儿童天生具备UG,那么,他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他们的语言运用这些原则的方式和他们所正在学习的特定语言中可能存在的那些原则的变体。
  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行为主义的语言观无法解释的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1.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说过和接触过的语言。2.即使在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依然可以系统地获得语言。这一观点认为创造性是语言的本质之一,人类语言的这一特性是无法以任何形式的刺激/反应学习方式来习得的,人类的这种语言能力只能来自人的大脑本身,即语言习得机制。
  (二)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包含五个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习得――学习假说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2.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解释了习得和学习的关系以及后者对前者所产生的影响。根据这一假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有着根本的区别。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之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第二,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第三,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学习个体应根据情况合理使用监控功能。在进行口头表达时,人们通常关注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而且此时如果过多地使用监控功能,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此时可少用或不用语言的监控功能。但在书面表达时,人们通常更重视语言形式,即表达的准确性,所以此时就很有必要运用语言的监控功能来纠正表达中的错误。
  3.自然顺序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一个特定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一些语法结构会先于其它语法结构被学习者掌握,而且这种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例如,在儿童和成年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4.输入假说
  Krashen试图用这一假说解释学习者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样,习得者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行。在这个假说中,只有当习得者获得比他现有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形式时,语言习得才能产生。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i+1会自动提供给习得者。也就是说,如果习得者首先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结构便会自然习得。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这一假说关注的是语言习得而非学得。Krashen还给出了理想输入应满足的条件:第一,输入是可理解的;第二,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第三,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第四,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当语言输入大大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缺乏趣味性或相关性时,学习者就难以理解所输入的材料,此输入在习得中就没有价值。
  5.情感过滤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习得才能发生。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动机、自信、焦虑感等,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如果学习者动机强烈,有自信心或焦虑感较少,就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学习效果会更好;反之,则会影响习得的产生。
  
  二、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学习者多半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在教室这种正规的场合进行的,所处的交际场景是教师或教科书上设计或设想出来的,是虚拟的。而且在这种虚拟的场合中学生使用目标语的机会也不一定很多,还要有大量的时间由教师介绍语言的结构规则。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者很少处于第二语言环境,更少会使用第二语言来进行真实的交际。所以,总的说来,母语习得者与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处的环境使他们所接受的语言输入量不同,从而导致输出量也不同。因此说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我国又不存在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缺乏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借鉴和引入二语习得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呢?笔者认为,我们还是能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借助于二语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教学的,我们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将英语作为一种实用工具来教学生,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习得的条件,使英语教学更加符合语言学

  习的规律,少走弯路,努力走出当前外语教学的弊端。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发与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二语习得中出现的困难,教师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输入的可理解性
  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是指教师输入的语言信息难易程度及速度易被学生理解,否则学生听不懂,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起着导演、指挥、组织者的作用,随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教师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学习舞台把输入的内容要点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引进输入的大门,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实际上是唯一的目标语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源泉,教师只有创造出大量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接触,让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才能提供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呢?比如,我们在讲“green”这个单词时,学生并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拿出一个绿色的苹果说:green apple。这样,这个单词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了,一次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的输入也就完成了。也就是说,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要借助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表情和手势等完成,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关键信息上,这样才能准确、有重点地提供有效的输入。
  (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教师只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还不行,还要考虑到学生“允许”吸收多少语言材料。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障碍小,学习动机就会强烈、就有自信心,而没有学习上的忧虑,他们就会允许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友好、心理障碍少、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选讨论题目,自定讨论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争相抢答,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侧重对英语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加强对性格内向和后进的同学提问,老师可以先布置一些话题,让他们课前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回答,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克服自己的弱点,增强自信心,同时,他们也会加强对老师的信任,从而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门功课,提高学习效率,以至形成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克服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害怕失去自尊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爱好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心理的表现,就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1.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语言焦虑是一种短暂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通过向学生提供体验学习成功的多种机会,为那些长期深受语言焦虑困扰的学生挽回自尊与自信;
  3.在舒适的语言学习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时有适度的语言含糊;
  4.减少课堂中不必要的竞争;
  5.保证学生熟知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
  6.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不必过分追求准确性;
  7.借助音乐、笑话或游戏让学生保持放松;
  8.使用清楚明了且学生熟悉的考试题型对学生进行评价;
  9.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作切合实际的评价;
  10.对学生予以有意义的奖励,从而鼓励他们进一步运用语言;
  11.提供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课堂活动;
  12.使学生能够辨认焦虑的相关症状,并帮助学生逐步摆脱焦虑的困扰;
  13.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四)对语言输出抱宽容态度
  Krashen(1982)认为纠错对“习得”来说既是无用的,也是危险的。因为那样会导致负面的情感反应。“Hendrickson(1978)在早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发现,教师提供正确语言形式的纠正方式对于语言学习的效果甚微。Coeder(1967)和Allwright(1975)也提出,仅仅通过知识向学习者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对自己的语言系统进行检测的机会。”(罗晓杰,孙琳,2003)因此,学习者和语言教师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过分纠缠于差错。过多的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只会加剧学生语言输出的紧张心理,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进而出现逆反心理。教师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纠错,都应本着友善、和蔼的原则,而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挑剔,要尽力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不是说所有的错误都要放任不管,对于那些确实影响思想表达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指出,或在一项活动结束之后单独挑出来讲解。对于一些普遍性或典型性的错误,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分析并纠正。总之,课堂纠错越少越好,事后指出比当场指出要好,这样就不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以免抑制语言的习得。
  (五)创造“低过滤”的语言习得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升学、顺利毕业或者就业,在学习时显得效率低下,缺乏动力。Krashen在“情感过滤假说”中指出,可理解的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可以实现。用Krashen情感过滤的相关原理来看上面提到的问题,不难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客观地存在英语教学不以二语为取向的现实(即不以“交际”为英语教与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语言交际的乐趣,只有被动地为考试而学,无法确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的,从而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滤,进而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情感过滤而言,过分监察会给语言学习者造成挫败感,也是现有教与学的实践中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意识,创造情感过滤低的语言学习环境。为此应做到:(1)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讲英语,多赞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2)教师要力争建立一种自由、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感;(3)在课堂教学中,应多使用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英语学习中;(4)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学好英语不仅仅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吸收英语国家先进思想与技术的一种必要手段等。
  (六)现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老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各种形式的输入,扩大输入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播放外语教学录像带和原版影片,力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地道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的反应能力。输入除了要可理解输入之外,还要有足够的量。课堂上给予定量的输入之外,还需鼓励学生阅读消遣性的英文报刊杂志,如《英语学习》、《英语沙龙》,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China Daily,21st Century等报刊及一些简短的文学名著缩略本,还可以建议他们多听英语磁带,坚持收听VOA、BBC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的English News等。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让他们经过语言习得机制(LAD)吸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新词汇和新的表达法。
  (七)不可忽视英语文化教学。任何人都是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儿童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也在学习母语文化。文化和语言不可分离,特定的语言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英语也是如此。英语教学要重视英语文化的教学,并将文化的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因为语言教学最终是以语用为目的的。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往往最先注重的是语言的语义,而常常忽视语言的外在形式――语法规则。也就是说,他们首先也是本能地先学会语言的文化含义。可以说,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而且,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lo/Hi/Sorry/Pardon/Excuse me/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准确发音或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在交际中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四、结语
  
  二语习得理论以二语为研究对象,虽然并不完全适用我国的英语教学,但在笔者看来,我国英语教学可以借鉴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合理因素。英语在我国是外语,但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必须以“二语”为取向。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浸染在接近二语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以及讲英语的习惯,从而实现“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交际能力”,以及“保持学生自信的学习态度”等要求,才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二语习得之于语言课堂教学初探.科技文汇,2007,(8):40-41.
  [2]赵李明.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149-151.
  [3]张曼.第二语言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发与指导.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36-37.
  [4]赵咏,王伟.论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5):94-96.
  [5]李敬科,赵波,蓝叶欣.从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谈中国英语教学的二语取向.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3):144-145.
  [6]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毛忠英,万立中.语言习得与英语教学.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5-37.
  [8]朱璐.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教学启示.咸宁学院学报,2007,(2):89-90.
  [9]罗雪娟.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3):123-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