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符 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的过程。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建构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最短程”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去寻求答案,在质疑到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为“哭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去理解,并加上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示,热情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情趣,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要学生用文章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摘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自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积极探究,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说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归纳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句话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能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列举说明等),而且还要仔细琢磨文章叙述的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学生作文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写,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培养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可按事情发展(包括时间顺序)的顺序写,如《赤壁之战》《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有的可以按地点转换(包括空间位置)的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等;有的可以按文章的不同内容或问题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如《将相和》《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还有的可以按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顺写,如《为人民服务》《桂林山水》《养花》《林海》《詹天佑》等。总之,要根据情况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为了避免盲目,或为发现而发现。因为学生完全的自我探索、发现,需要有几个过程,故而会耗时较多。实践证明,价值不大的发现是不经济的,会浪费学生的宝贵精力。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经过教育处理的发现,应该是最有训练价值的发现,它的原发现过程被科学地缩短: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也被精简成少数几个最具教学意义的主要选择。只有这样,发现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行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