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 斌
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信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在中学各门功课中,地理学科的探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因此高考文综试题中逐年加大渗透地理学科探究活动的内容,既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又要求学生亲自进行野外考察探究活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地理学科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探究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调动学生的探究潜能
尽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较大,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重知轻能”的现象还是十分突出。这种状态下,学生难以产生探究激情,更不会形成探究能力所需要的素质。学生是地理教学目标的接受者和实现者,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是学生。只有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氛围,提供条件。
1.激发好奇的探究动机
探究需要是自我实现潜能和价值的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会激发相应的探究动机,而探究动机又会鼓励个人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促成探究能力的形成。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地理学习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无论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与掌握,都要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出发,激励他们潜在的探究智能,才会引发出他们的深刻领悟,才会有探究。所以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了激发探究动机,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欲望。
2.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心理,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3.培养参与的探究意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是引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学习需要,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再就是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培养协作的探究精神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获取新的信息。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以小组成员协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二、开拓学生的探究视野
开拓知识面,是培养探究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的知识面广,就便于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使学生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探究性思维的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学生知识领域的开拓,首先必须建立起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地理课堂要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讲要精练,学要透实,练要熟巧,用要灵活,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以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善于观测,善于分析,善于推导,善于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善于探索、研究等。
三、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固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却更不可忽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要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就要设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为他们提供发问的机会。当然,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价值大小与学生自身已拥有的知识多少和认识能力有关,同时还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有关。训练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问题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想别人所未思的问题,敢做别人所未干的事情,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许多地理现象都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因素的,学习就应该多角度去思考,多层次去分析,多方位去探究。此外,要改变提问的条件,诱导学生回答结论;或改变结论,让学生提出条件等,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探究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提高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勇于探究,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再一方面,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把分散在各个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让所有的知识点,像一张网一样,盘根错节,却又有各自的体系,以便学生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探索新问题。
四、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但永远离不开探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人们必须具备探究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和习惯,激发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地理知识基础,更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唤起潜在的探究智能,在意识信念的推动下,支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地理课外探究活动是地理课内教学的补充,二者互补互助。地理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探究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应开展地理课外探究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探究意识,训练和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才能。地理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地理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在课内教学没有深透理解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中无法获取的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新的探究理念为学生敞开了广阔的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