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 宏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水的沸腾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但又是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会讲出沸腾的很多现象,但不能描述地很全面,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课堂上做好水的沸腾实验就很重要。该实验过去总认为无技术性难度,只要按照教材所示的装置进行即可,即结果往往难以得以正确结论,有些教师只好用水不纯净、气压不标准、温度计有误差等理由来搪塞学生,有关沸腾的现象及结论,几乎是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记忆、背诵。但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经历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并要求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和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要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将物理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考虑到学校器材严重不足,学生素质偏低,动手能力较差,实验安全等因素,在本校“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笔者走上物理教学讲台仅三年,经历三次“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教学。在前两次的教学中,笔者对照教材、教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基本没出问题。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沸腾现象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解释为酒精灯不好;水沸腾时温度略有上升,解释为气压不标准,甚至为了符合实验结论,由教师代为读数等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都未深究,只把实验结论告诉学生,记住即可。但在今年的教学中,水加热到97℃仍没有气泡出现,教学完全失败,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才引起笔者的思考。水的沸腾实验虽然简单,但实验前疏于考虑,实验中重视不足,导致实验的失败率很高。
对于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笔者反复思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水的种类、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计的放置,还有石棉网的使用、烧杯的大小。以下是笔者对实验做的几点尝试及改进。
1.盛水容器的选择和所放水量的多少
(1)在实验中若用大烧杯盛水做实验,加热时间太久,且不易观察到气泡变大的现象;而用大试管盛水做实验,虽然水沸腾快,气泡变化明显,但也有不足。笔者用规格为大试管盛水做实验,发现有四点不足:一是测得水的沸点为高于100℃,与常压下水的沸点相差较大,学生难以接受,给解释又会带来麻烦。二是有边沸腾边升温的现象,与“沸腾过程温度不变”结论相左。笔者观察到,当水温升到95℃时开始有气泡上升变大,98℃气泡较多,100℃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显然此时水已沸腾,但水温继续升高,直达104℃为止。解释这种现象颇费口舌,学生也未必能懂,应尽可能避免。三是试管中水比较少,受热快,水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沸腾,虽然沸腾时的气泡变化很明显,但沸腾前的现象经历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观察。笔者观察到,用大试管盛水做实验,三分钟左右水就完全沸腾,能看到沸腾前的现象仅仅5秒钟左右,时间太短,现象不明显。四是欠安全。由于试管散热慢,当加热时间稍长,水中空气排尽时,容易发生“暴沸”。轻则溅湿酒精灯,重则伤人。笔者在进行试验时,即发生类似情况,对学生显然不太安全。
(2)实验中所放水量不宜太多,太多也会造成加热时间过长,课堂教学时间受到影响,在课堂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太少的话,看不清气泡的变化。
改进:采用100ml小烧杯盛60ml-80ml水做实验,为了节省加热的时间,所用的水可以用未沸腾过的温水,10min内可使水沸腾,且能清晰地观察到气泡上升变大的现象,又不会出现上述不足,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2.水的选择
(1)选用沸腾过的温水,笔者观察到水加热到90℃时,仍未见气泡;加热到93℃时烧杯接触铁架台的底部周围有很少的气泡出现;当水温升高到98℃时,气泡稍多,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气泡由大到小变化,现象不明显;加热到100℃时,很少气泡由小到大变化,接触铁架台的烧杯底稍有沸腾现象;拿掉石棉网,水的沸腾现象比较明显。
(2)选用未沸腾过的温水,笔者观察到水加热40℃,烧杯底即有少量小气泡产生;加热到90℃大量气泡由大到小连续上升,随着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前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加热到100℃时,水沸腾。
大家都知道空气在水中含量在0.2%左右,随水温升高,空气在水中含量逐渐减少。沸腾过的水,里面的气体已经溢出,所以气泡很少,到100℃(标压下)水的沸腾现象不明显,它的沸点会超过100℃!
3.温度计的选择和放置
(1)笔者发现,把实验室现有的温度计放在一起,读数差异较大,故在实验前,挑选好读数差异较小的温度计给实验用,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口舌,也可避免有可能是温度计的问题造成读出的沸点大于100℃的情况,给解释问题带来麻烦。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水中的深度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水沸腾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水的中下层测得的温度,比放在水的上层测得的温度要高。人们在实验中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总是在先前经验和教材插图的影响下,习惯性地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水的中层或中下层。这样测得水在常压下的沸点总是高于100℃,且由于各实验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深度不完全相同,又导致各小组间的测量结果不一致。
改进:笔者认为,只有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刚好浸没于水面下时测得的温度,才能表征水在当时气压下的沸点。笔者用此方法,在不加盖纸板的情况下,测得水的沸点为98℃,基本符合当地、当时气压下水的沸点。
4.酒精灯的使用
在实验前教师应对酒精灯的灯芯做适当的调整。灯芯的外露部分太长则浪费酒精,造成能源的浪费;外露部分太短则会造成加热时间的延长,从而影响实验进程和课堂教学的组织。
改进:要减少加热时间,关键是加大酒精灯的火力。加大火力的措施有:灯芯要粗;灯芯露出部分要长;酒精的纯度要高,要将长期放置的酒精倒掉,拧干灯芯后再加入新鲜酒精。
5.杯盖及石棉网的使用
(1)在烧杯上加盖纸板,其优点是减少加热时间,其缺点是增大了烧杯中的气压,使水的沸点较常压时高2―3℃,且有边沸腾边升温的现象。若不盖纸板,则加热时间太长,且在水沸腾时,由于大量蒸气在温度计的玻璃棒上液化放热,使读数较正常值高1―2℃。另外,水在高温时的汽化热较大和酒精灯提供的热量有限,很可能会造成几个气泡冒过以后,水中又恢复平静,如果这样,则必然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也必然影响实验效果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笔者的做法是:在烧杯上加盖纸片,当水温升至95℃时,将纸片上移,既不封住杯口,又阻挡蒸气在玻璃棒上液化,效果很好。所以,实验中使用杯盖较为合适。
改进:杯盖上要打上适当的导气孔,以防杯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而导致沸点偏高。
(2)在这个实验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而直接对烧杯加热,笔者觉得不可取。原因有两点:一是直接违反了仪器的操作规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二是如果烧杯外壁粘有水,开始加热时烧杯受热不均匀,可能会导致烧杯破裂,从而造成混乱局面,甚至引起事故。所以笔者觉得石棉网不可少。但由于石棉网网面凹凸不平,与杯底部接触面积不大,热传导和热辐射效果不佳,且石棉网吸收热量,不仅给烧杯底部传导和辐射热能,同时也向外界辐射而造成热能的损失,当烧杯及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向外界散发的热量接近相等时,此时水的温度上升缓慢,甚至停止上升。
改进:笔者建议当水的温度较高时,为了加快水的沸腾,可以拿掉石棉网一段时间,直接对烧杯加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得出物理知识和规律,但实验有时现象不明显,有时出现一些不符合要得出的结论,这就要求实验教学时应注意方法,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上述“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分析及改进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刘炳升.切实加强物理实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吴龙忠.在水的沸腾实验的改进.中学物理,2003,(10).
[3]高华.对“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置的讨论与改进,物理教学,20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