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克辉
摘 要: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为帮助同仁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笔者指出,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要善于设问,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身上最大的潜能,创新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然而,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震天动地的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只要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或机械模仿的,而是经过学生思考,得出的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想法和策略,都可以看作是小学生的创新。作为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怎样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我带着这些问题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真正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行有所思,深深认识到课堂中应体现新的理念。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方向,与学生一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去探究,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③要转变评价标准。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多采用鼓励性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
二、在课堂上要善于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引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可在课始,让学生面对课题或教师提供的具有一定数学结构的现实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也可在课中,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还可在课末,让学生在对本课总结反思。
例如在教学“圆柱”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一节课的探索和学习。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根喝饮料的吸管。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吸管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呢?”学生们感到很奇怪,是啊!为什么它是圆的,是方的行吗?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把他们带到了丰富的想象之中。有的说:“古代的时候人们用芦苇做吸管。”有的说:“方的不如圆的方便、圆滑。”还有的说:“圆的比方的有劲。”说法各异。这时候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圆柱体,为什么它们都要做成圆的呢?”这时候学生们都希望研究这个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学生们经过研究、讨论、测量、计算,最后发现,同样体积的圆柱体和长方体相比,圆柱体更节省材料。学生经历了这样一种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上充满了体验和感受,探索与发现。
三、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好问是极其重要的。爱问“为什么”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要不厌其烦地去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其提出的问题再天真,甚至与此节课内容毫不相干,教师也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嘲笑或讽刺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应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的优点,及时表扬,引导学生分辨哪些问题的思考价值更大,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一连串问题随之而来:①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②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③我在听天气预报时,经常听到上旬、中旬、下旬,这是什么意见?④听邻居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讲,他只过了三次生日,这又是什么回事呢?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能从书上找出答案的让学生主动回答,较难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大胆发问,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倡学生给教师提意见、找岔子,并诱导学生善于提问,不断提高问题水平,发表独立见解、寻根刨底,多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机会。这些想法或策略我们先不论其对错与否,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表示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已经在开始闪烁。
四、在实践中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显示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才能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数学水平。只有动手又动脑,手脑联合去发挥,才会有发明、有创造,才会日日新、月月新。小学数学知识虽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取知识也不失为“新发现”,是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空问,多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首先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台秤的知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说出使用台秤的方法,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称出l千克不同的物体,并用手掂一掂l千克有多重。然后拿出一些塑料袋,问:这些塑料袋里装多少东西,就可以达到l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算得准。这时已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个个积极动手。最后我又问:“你想验证一下刚才所装的物体是不是l千克吗?如果不是,你有什么办法使它成为l千克呢?”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操作验证。这样学生在称一称、掂一掂等数学实践活动中,既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又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同时,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树立了学生创新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积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迸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创新的火山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不断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