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认真分析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境遇,利用微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各种表现形式,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本文着重阐述了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提出了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路径。
  关键词 微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 现实境遇 应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微媒体的兴起和流行,“微文化”应运而生并蔓延至整个社会空间,成为人们交往活动的新型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微文化以其广泛性和渗透性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热衷微文化的大学生群体,其影响更深、更直接。高校思政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把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分析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境遇,利用微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各种表现形式,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这是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现实课题。
  1微文化之简要描述
  微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微”的文化,是微时代的特定产物,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文化现象。学术界普遍认为,微文化既是一种草根文化又是一种高科技时代催生的后现代文化的新形态,其以微媒体为载体,迎合时代需求,彰显和尊重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个性,弥补了传统文化在社会个体关怀上的不足。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微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信息传播大众化。微文化摆脱了文化的精英性,削平了文化的专业门槛,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参与文化传播的主体不受任何限制,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话语自由权,激发了人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其二,信息内容趋微化。微文化之“微”突出体现在信息内容的简洁上。人们在使用微媒体发表信息时,需要将所想表达的文字内容的字数控制在系统设置的规定内,否则将无法发布,如微博有字数限制,微电影有时间限制等。信息内容简洁便于当今快节奏下的受众接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来接受信息。其三,话语表达的个性化。在“微文化”视域中,以稳定性、完整性、均衡感、秩序感为特征的集体主义话语逐渐被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感的个性化语言所替代,是一种以个体为终端的新型文化逻辑与文化生态。其四,信息传播便捷化。微文化场域中,任何个体通过微媒体可以快速、便捷地传播信息,并可以随时加入信息世界的互动。
  在现代社会,“微文化”彰显着浓烈的价值意蕴。微文化的兴起,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格局,使得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景观,丰富和推动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迎合着社会大众广泛的精神文化需求。
  2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
  作为一种新生文化,微文化显示出了其强大生命力,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具有两面性。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微文化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谓“危”与“机”并存。
  (1)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机遇。首先,微文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在课堂进行,课堂之外交流不多,情感关系比较生疏,这样的关系对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非常不利,会影响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吸收。微文化给教育主体和客体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的联系通道,通过微传播平台,思政教育者可以发表自己对时事热点的观点看法,对生活的思考和见闻等,学生可以及时浏览和互动,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情感联系增强,信任感也随之巩固,进而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接受。其次,微文化集合了社交、咨询、消遣、服务等功能,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微文化具有多重功能,以微文化形式进行传播,可以使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一方面,微文化的信息内容大都是大众生活世界中的身边事,契合當前人们的心理,增强了吸引力,易引起学生关注。另一方面,微文化往往运用优美的音视频、唯美的文图符号,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增强了传播形式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欲望,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此外,微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通过内隐的、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中,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指导、教育。
  (2)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控性弱化。教育的实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由掌握较多信息的教育者传递给处于信息空白的受教育者。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由教师通过思政理论课、讲座报告等形式来进行集中和持续传递的,学生主要的任务是被动接受。而在微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很自由地获取各种信息,教育者很难再具有信息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被解构。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变得相对被动,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旋律,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控性弱化。其次,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受到冲击。高校思政教育担负着弘扬主旋律的使命,其内容往往表现宏大主题和主流思想,传播主流文化。而微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其传播的主题侧重于“微小”,对宏大主题微民们往往态度漠然,表现出既淡化主流的中心化,又强化非主流的中心化的倾向,对于传统价值观往往不以为然,大学生因阅历所限,对于传播内容难以清晰辨识,容易盲目追随而排斥、抵触甚至拒绝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再次,现代化教育方式挑战教育者媒介素养。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者都是按照传统教育方式与既定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只需具备传统教学能力即可。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能够根据时代要求作出教育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对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作出有效甄别、全面掌握、及时处理。从现状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在教育理念和能力上尚需提升,少数年龄偏大教师接受新兴事物能力较弱,不能与时俱进,仍以向为学生所不喜的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很难产生应有的教育成效。   3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路径
  (1)净化“微文化”空間,重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教育环境不仅是高校教育者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也会反作用于作为教育对象的高校学生。众所周知,“微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样的社会思潮与多元的价值观念可共生于“微文化”的同一场域中。由此,净化“微文化”的空间环境,建立“微文化”生态秩序,已然成为微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之举。政府层面上,一方面要健全相关网络法规,规范网络社会秩序,对恶意扰乱网络环境者要严厉打击,一方面要加强“微文化”空间的监控力度,形成整体布局的监控网,对微信、微博等“微媒介”中的传播内容进行筛选和评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做出研判,进而封锁、遏制腐蚀性价值观的传播空间,避免有害信息干扰学生的正常判断。同时,倡导形成与微文化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提升网民文明上网意识。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建立校园网络信息监督机制,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形成。微媒体要加强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秉持与传统媒体一样的职业初心,不管微文化环境多么复杂,都不能忘记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要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倾向及造谣传谣等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限制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内容输出,突出和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好声音。“微文化”空间的净化对于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极为重要。
  (2)搭建微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微文化话语权。微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微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开辟思政教育微领域。首先,高校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公共微文化应用平台运行保障支撑体系,以有效支持借助微文化平台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思政理论课老师应积极主动运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提供一个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平台,建立特色的微博群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微公益唤起学生的善良与爱心。再次,辅导员要时刻关注网络信息平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对那些不和谐的思想要及时沟通教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认真倾听,耐心辅导,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丰富“微内容”,増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随着大学生群体思维能力与水平的提高,获取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増强,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因此,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体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増加思政教育吸引力。一是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微课程”化。大学生更青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热衷于简短传播和情感表达,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沉重的、长篇的信息获取。对此,教育者要积极吸收微媒体蕴含的新元素、新活力,利用微媒体技术改造思想政治信息传播方式,精心设计开发慕课、反慕课、私博课、微视频等各类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逐步构建短小高质、随时联通的“微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与机会。二是推动思政教育内容生活化。“生活即教育”,思政教育内容要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密切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脉搏,及时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困惑进行引导与解决,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信服力。
  (4)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育者“微素养”。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微博、微信、微视等上虽有尝试,但受制于教育者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高校思政教育与微产品融合还需继续深入。微产品从研发、运用到维护都需要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配合,利用微数据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利用微平台进行思政微教育,根据不同载体自身特色量身制作,实现微产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最大功效。为此,高校必须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专题培训,就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维护、微博语言设计、微视制作宣传等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教育者提升思政教育媒介素养,从而能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微教育。
  参考文献
  [1] 郭芸,刘敏.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8(02).
  [2] 肖淑梅,彭彤.浅谈微文化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J].哈尔滨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18(05).
  [3] 陈业林.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