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与路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效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探讨了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为高校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提供了基本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现实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4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1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数字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为新媒体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优质条件,加之移动终端的迅速崛起,大大提高了人们加入网络空间的便利性。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共享的典型特征,这对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引力,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是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独生子女,对虚拟交互的新媒体空间产生了高度依赖。所以大学生群体也成为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主要冲击对象,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新媒体发起的挑战,做好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成为高校及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政治素养、道德意识以及综合能力决定了日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所以在新媒体環境的冲击下,高校创新思政工作流程、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对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有广泛意义,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形成积极影响,因而是我国各项事业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集聚社会改革力量的重要方式
  我国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以后,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改善,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因而整个国家和社会展开深入改革是必然选择。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社会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大量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的可靠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体系为此提供力量支撑。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优秀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然后高校通过系统全面的专业教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总体来看,高校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发展位置,能为社会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交流日益频繁,这为人类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放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和冲突。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在技术和思想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并不断加强对外输出资本主义思想,从而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目的。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必须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保持高度认可,必须以更坚定的政治信仰、更先进的思想意识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只有切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国家才能利用人才优势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三)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多以自身建设发展为依据,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考量较少,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局面,尤其忽略了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的教育,人才培养的偏失表现越发突出。新媒体环境影响下,教育边界不断模糊,高等教育的垄断性和权威性不断下降,教育发展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高等教育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赢得发展机遇、焕发发展活力,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社会发展现实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做好全面改革工作。所以面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竞争和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冲击的发展局面,高等教育要主动把握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便利条件,努力寻求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发展。
  (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大学生群体成长过程的特殊性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需要,所以高校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层面出发,还是从大学生群体发展就业的微观角度人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始终是人才市场中具有优势力量。新媒体技术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影响,也使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形成的各种合理需求,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只有通过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发展。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下媒介更迭的产物,所以具有许多典型的网络特征,自然也在方便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念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也就大大加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和工作量。
  (一)信息无屏障传播加大教育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使得每个独立个体在接收信息资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在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同时,大大加剧了不良行为的追责难度。在此背景下,大量含有暴力、色情内容以及含有虚假成分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之中,辨别能力、抵御能力处于较弱水平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因此出现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偏失,这就容易造成教育效率跟不上环境影响的局面。另外,当前我国关于网络安全和网络健康的立法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恶意传播不良信息和开展网络诈骗活动的行为既不能被及时监管,也得不到强有力的打击处罚,低成本犯罪也加剧了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了思政教育难度。
  (二)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思想和文化需求,快速加强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走向多元化道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意识领域形成明显冲击。尤其某些在网络技术方面具有垄断优势的西方国家,时常利用媒体技术向我国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一些典型腐朽文化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社会当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长期处于主流价值观念淡化状态下的大学生群体,自然容易陷入价值观念迷失、理想信念薄弱以及道德意识低下的困境之中,进而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强烈冲击。
  (三)虚拟媒体环境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新媒体是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终端设备实现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一切交流互动都是在虚拟环境下展开,与现实生活存在显著差异。媒体环境之下,大学生可以忽略自己的身份、年龄、学历等现实状况,甚至可以虚构自己的个人信息,从而更便捷地扩展网络私人空间,更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虽然新媒体平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隐蔽且放松的休闲空间,但也更容易使我们在获取自我满足的过程中而将其作为主要精神寄托。尤其是分辨能力和自控力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出现以虚拟社区代替现实生活的现象,与现实世界的过分疏离,也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形成人格障碍。此外,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频繁转换,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容易使不良习惯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
  (四)新媒体特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权威性
  虽然在教育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之下,我国当前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全面解除学校与教师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共享性以及互动性特征,对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都有明显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教育界限,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降低了人们收集、传播信息的难度和成本,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垄断”地位呈现出动摇瓦解趋势。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网络技术也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知识资源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转换,这对高校思政工作而言,会弱化教育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进而严重制约教育质量和效率。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原则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和传统教育模式都形成了冲击影响,所以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据此作出全面调整。高校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要兼顾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生教育需求之间的平衡,所以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协调各方利益,以现实为依据,严格坚持相应的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新媒体背景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来看,是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形成的影响和提出的要求,所以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讲,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为出发点。一方面,教育工作不能只根据现有经验展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典型优势调整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不能将思政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事务性工作,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日常教育工作除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以外,还要注意通过全方位的引导教育来纠正学生的言行偏失,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
  (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任何改革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长期实践。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教育优化调整工作更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现有工作模式下,我们必须理清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根本动机,明确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本身和教育对象形成的实际影响,并对这些负面影响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做出深入分析,以便为教育思路和工作流程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要注重对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梳理,努力抓住新媒体环境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工作的目标与流程,从而保证整个教育过程更加科学、流畅。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综合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领导者和教育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首先,思政工作改革不能违背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无论思政教育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要如何做出改革举措,都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服务,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目的始终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保证。其次,思政教育不能脱离时代发展的总体背景。基于新媒体环境展开的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就是为了在社会和技术发展之下,解决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所以思政教育创新绝对不能走向封闭化道路,必须以社会现实为依据。再次,思政教育不能忽略教育对象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对象,其特征变化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根据学生群体的表现和变化,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优化。
  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内容以及形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教育工作为此做出切实转变,但也为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条件。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梳理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利用新媒体模式和手段,以便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拓宽路径。
  (一)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新媒體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作为年轻的90后群体,在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和意识习惯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作用,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工作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契合度。高校要重新审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靠人才,因而思政教育具有社会宏观发展和院校、学生微观发展的广泛意义。在这种工作思想下,高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意识较为突出,教师角色要由教育者逐渐向引导者转变,要用交流互动的平等关系去代替以往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思想
  当代大学生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环境有更高的依赖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帮助学生认清媒体环境的典型特征,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通过与新媒体发展有关的知识讲座、专题活动、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媒体思想。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络媒介的持续发展,如何使学生正确地利用新媒体优势为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尤其不能利用强制性、激进性的语言和手段将学生从网络世界生硬剥离,以避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抗情绪。思政教育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国家关于新媒体法律法规的内容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思想,提高学生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提高思政教育对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水平
  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形成深刻影响,与新媒体能够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海量信息资讯的即时传播有关,所以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也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优势,建立起高效、立体的教育平台。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引导以外,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地方网站、校园论坛等公共网络空间,努力传播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也要依靠微信、微博、QQ等交流软件,实现“微传播”渠道的拓展,以便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的双向教育沟通关系,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及时向学生传输科学理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此外,教师也要注重依靠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公众号向学生推动思政内容,也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与学生展开即时互动。
  (四)主动建立长效联动教育机制
  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实力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力量水平,这种广泛意义充分表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是高校的独立责任,也不是某个教师或辅导员的个人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整体性任务,所以思政教育效果的实现,必须以长效联动教育机制的建立为基础。一方面,要实现校内整体联动。也就是全体教师都要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和思想动态,从不同方向给予学生关心与帮助,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也要成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努力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校与政府的联动。国家除了加强网络净化、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以外,还要帮助高校搭建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平台,主动做好教育资源的分配优化工作。
  结语
  新媒体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广泛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也是時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行业和个体都无法抵御和逃避这种时代更迭下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正视自身教育工作的不足和弊端,以更平和的思想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去分析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从而为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寻求新的机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7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