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学让学习真发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美]格兰特·威金斯; [美]杰伊·麦克泰格)中有这样一句話:“教学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课堂上只有学习真发生,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元认知水平、价值观才能得到提升,学生学会以至会学,最终越来越喜欢学习,这才真正实现了教学目的。“真”教学,才能催生“真”的学习。
在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号JJC1318078)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让学习真发生的教学应该具有以下关键点:
1.问题是“真”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习真发生
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着眼“真”问题,“真”的问题是可以引发争议或深度思考的问题,学生就是在争论中,越辩越明。
教学《南北战争》一课时,教师把核心问题设计为:“什么是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你从南北战争中学到了什么?”三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明显不同。不难看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复述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南北战争是很容易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从教材内容中直接找到答案,之后就是知识识记。第三个问题,是在清楚南北战争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学生要联系区域经济差异、文化冲突、奴隶制等问题进行综合思考,要融入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同时,这些深度学习后的结果必将影响和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至此,学习真发生了。
“真”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内容的理解,更要促进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学生研究“真”问题的过程,是提高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成长的过程。所以说“真”问题,催生真学习。
2.研究是“真”的,保证学生深度参与,让学习真发生
“真”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研究过程是“真”的,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参与其中。
在一些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学生“热闹”地讨论着,研究形式与结果却惊人的统一。这是什么?这是假的学习。“真”的学习,是可以看到学生猜想、论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有明显研究痕迹的过程。用什么方法研究是要选择的,哪种可能是正确的是要争论的。学生以一个真实的自我参与到学习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用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不是简单地达成了参考书上标准的答案。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通过人物描写方法评价克拉丽丝贪婪、冷酷、虚荣、六亲不认时,有一名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认为克拉丽丝是一个热爱生活、勤俭节约的人。”她用课文中的一些文字说明自己的观点:每周末都要穿戴整齐到海边散步,看出他们虽然贫穷但是热爱生活;买减价的日用品与拍卖的底货,可以看出她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勤俭节约,是一个在逆境中苦苦挣扎但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这名学生不仅没有盲目地选择和大多数学生一致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深度思考,还用到“挣扎”一词,这时学习是真的发生了。
3.运用是“真”的,实现结果真正迁移,让学习真发生
“真”教学要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识记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有效迁移,这就是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志。
我们常常在物理、数学等理科类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学习了基本原理之后,老师给学生出一些在原理基础上,变化一些数字而已的练习。这种训练是机械的、呆板的,对学生理解原理没有多大帮助,或者说对于知识的迁移毫无意义。要实现真正迁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现实环境中或实际问题中能够架构起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通过对实际问题中信息的提炼和整理,实现所学原理或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要实现好的迁移,建模思想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后,学生要能够从具体问题中分析出:求做帽子所用布料是通过求有一个底面积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求做一个带盖的铁桶所用的铁皮就是求有两个底面积的圆柱体的表面积,而且要用进一法计算所用材料。
在实际情境中建构问题解决基本模型,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也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培养的标志所在。这样的学习结果,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应试能力则是这个成长过程的一个必然的“副产品”。
综上所述,“真”教学是有条件的:要有“真”问题、“真”研究、“真”运用。“真”教学也一定是有效果的,那就是保证学习真发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的成长和收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