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珠小珠落玉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富江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基于理解的朗读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范读;情眼;点染;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10-01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作为小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运用朗读的形式,使其在小语教学中真正展现艺术魅力!
  一、范读引导,读中“激”情
  基于理解的朗读才有生命力,朗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大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功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除了教师的范读外,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进行模仿朗读。范读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奇效。
  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首先必须把握好基调。这里,学生的“情”因教师的“引”而被激发,又因教师的“引”而掌握了朗读的方法,深化了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而才能获取切身的情感体验。
  二、紧扣“情眼”,读中会意
  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认为,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有个“情眼”。这“情眼”集中表现在一两个词或句子上。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情眼”, 深入地理解课文,就能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顺利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在《桥》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让学生理解“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的。
  师: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读。
  师:老支书自己先到达桥前,他不但没先走,还在这里组织大家,并让党员排在后边,这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老支书先人后己的精神。
  生:体现了老支书心系群众、临危不乱。
  师: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吗?
  生:我还能体会出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生:我体会出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大家回答得真不错,请大家带着这种感受,带着对老支书的无比崇敬的心情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于是,学生对老支书的人格形象的感悟一下子就丰盈起来了,动情地朗读起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认真揣度,悉心征询,明了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朗读接受到各种情感陶冶。
  三、寻机点染,读中品“韵”
  曾有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就是强调了点染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有时会因缺乏生活或知识的积累,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必须寻机点染,迅速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点染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的引导,既需要教师巧妙设置心灵的沟通点,使学生、老师、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愉快对话,使沉寂的资源“活”起来;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深度的美感。
  在《火烧云》一课中教学“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这一部分时,我尝试运用这样的点染。
  师:火烧云是这样美,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
  生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师模仿: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极平淡的语气)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读,那些读的人是想看火烧云的人吗?
  生:不想,好像无所谓。
  师:那怎样才能读出想的感觉呢?
  生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上”字读出了重音)。
  师:(激动地、夸张地)对呀,火烧云上来了,不快来看,就看不到了!请再读一遍。
  生(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师:(惊喜地)啊!生:霞光照得小孩子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师:(噘着嘴)哎……
  生:黑母鸡染成紫檀色的了。
  师:(陶醉的样子)啊!多美呀!请让老师再感受一遍。
  学生更入情地朗读起来……
  寻机要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寻,积极捕捉学生的难点、疑点;点染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旧知,要少而精,要让学生读、体验、表达立体化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享受,品出韵味,使教学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四、丰富想象,读中体悟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以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想象情境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体悟情感则可以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
  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有意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最后让学生在每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各自内心活动的词语。
  由于学生定格了对周瑜、诸葛亮神情、动作的想象,所以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周瑜、诸葛亮,进而将内心的情感自如地表现了出来。这里不仅有再造想象的成分,而且有了创造想象的成分了。对于省略情境性的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给予丰满、给予呈现,使之以个性化的状态完满实现角色的转化,完成了读者的二度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75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