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保留性适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112-02
一、少数民族地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概述
(一)“两少一宽”刑事政策出台的背景
1959 年 3 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在这种危急情况之下,中共西工委制定的《关于捕、关、管、训政策界限的几项暂行规定》中确定了少杀的政策精神。1961 年,平叛结束,中央提出西藏无论在内部或社会上必须贯彻少捕、少杀,管制也要少的方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我国的经济几乎瘫痪,社会治安极度不好,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刑事犯罪活动极其猖獗,1979 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城市治安会议,决定持续三年整顿城市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1983 年 8 月前的一段时间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被称为社会治安的非常时期。1983 年底第一次“严打”结束后,在总结“严打”过程中的经验时,基于党中央提出的防止扩大化思想之上,1984 年中共中央第 5 号和第 6 号文件提出:“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在藏族地区执法要特别慎重。”这是“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的正式出台。
(二)两少一宽的内涵
“两少一宽”的内涵,就是从民族大团结出发,从少数民族的安定出发,在民族地区,既要坚持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又要兼顾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发生的案件,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执行中可以实行“执行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相结合,有限制地保留传统习俗”的原则。并依照法定的逮捕、起诉条件和量刑幅度来决定从宽,不能离开法定的条件、幅度任意从宽。
(三)两少一宽的特点
“两少一宽”,作为我国长时间实行的一项特殊民族政策,必定有它的特征,首先“两少一宽”具有直接目的性,目的在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也是促进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安定团结的保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照顾。其二是它的分布散在性,它不是集中地体现在某个文件当中,而是分散在各种不同的文件里,有些是针对具体事件提出的,有些是针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提出的。其三是适用的普遍性与层次性,在出台的特定时期,只要是少数民族的公民犯罪都有机会获得“两少一宽”的照顾,不问个人素质和经济背景如何。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两少一宽”政策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问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各个方面都与汉族和汉族地区存大着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大都地处偏远,远离现代城市或与城市隔绝,经济文化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生产生活方式近乎原始,以宗教教义和习惯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一些国家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却并不被认为是犯罪,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就是民族地区相对还是比较落后。
(二)民族习惯问题
1.习惯法与普通法律的冲突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国家正式法律制度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当地特有的,具有地域限制的社会控制方式,当地的少数民族通常按照当地的习惯去解决纠纷,包括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宗教等一系列社会控制方式,有的学者也将其统称为“民间法”或“习惯法”,比如,青海省少数民族犯罪中有几个罪有其特殊性。举几个例子:强奸罪,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习俗的影响,藏、蒙、土三个少数民族中,婚前性行为比较随便。除了通奸的行为较多外,违背或基本违背妇女意志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也时有发生。对此,如果按强好罪依法从重判处,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同情,而且被害妇女还要受到一些人的歧视或嘲讽,不仅不好嫁人,有的甚至被迫流落他乡。另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对于非婚生子女都很认同甚至鼓励。藏、蒙古族妇女中有些人直到老年都没有正式结婚,但却子女满堂。解放后这种落后习俗虽已基本改变,并逐渐趋于消失,但这种传统对当地人影响仍然很深。所以在这些少数民族群众中,很多人对男青年奸淫未成年女孩不认为是犯罪,甚至也不会谴责。只有中、老年人强奸少女才被认为是不合情理的事,但一般也不诉至司法机关。相反对这类奸淫幼女的案件若以罪论处,群众和受害者父母多为不满,社会效果也不好。所以,对于此罪,一般采取不告不理原则。
在我国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民族地区,一般经济不发达,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差,文化教育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水平、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同汉族相比要弱得多,他们生活在封建迷信和宗教习惯为背景的环境下,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犯罪是不清楚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员情况较为复杂,如果一味的要求用法制去治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纠纷,不考虑事实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就会造成一些政治上的混乱和激发民族间的矛盾,如果不加区别地讲“平等”,反而造成了不平等。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实行“两少一宽”政策,正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化,是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运用。“两少一宽”政策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不平衡,和汉族地区相比较,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也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贯采取特殊政策的延续。
2.民族风俗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居住、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日、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传统性、稳定性和排他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该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素质。如果偏要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改革,包括对陈规陋俗的改革,靠法律的强制手段肯定起不到效果反而激发民族矛盾,只有通过教育、引导等手段,依靠本民族自身的力量来逐步克服。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行为,比如藏、维等、保安族的人可以随身带刀,不是说改变就改变的,除了风俗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带刀防身也是很有必要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里面男生成年后会配刀,以示他成年,另外,这些少数民族多为牧民,牧区经常会有野兽出没,随身带刀也是为了防身,这些都是承袭以久的民族风俗,有其特殊意义,也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29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