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像德国人那样严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车 耳

  严谨,说的是严密而谨慎,它经常指人们的作风和习惯。在工作、学习和待人接物方面,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严谨都是一种优点。“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句曾经流行的语录说的也是严谨。在这个地球上,无论哪个地区,找些作风严谨的人士并不难,难的是一个民族乃至于一个国家全是这样风格的人。德国就是这样的地方。
  
  认真带来好感
  
  同样待人接物,和欧洲南部拉丁民族狗一般的热情相比,德国人则像猫一样冷淡,平时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但是办起事来,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折服。像问路这样的小事,德国的路牌标识清楚,人们指路也准确。
  迷途的我曾经在德国乡村马路上手持一张地图东张西望,希望附近人能像法国人那样放下手里工作主动过来帮助,但那些人却视而不见,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我只得锁好车,自己跑过去问他们。看似冷淡的德国人解答却十分认真,一会儿手势指方向,一会儿教我看图识字,直到把我说得五迷三道才放行,因为德国那些诘屈聱牙的地名经常让人满头雾水。
  但是,假如你对生僻单词记忆力足够好、严格按照他们指的方向行进的话,目的地还真的就在前面,而且距离也很精确,说五公里就是五公里,所以在那里问一次路只需找一个人就可以了。对国人来讲,这种小事够我们学习好长时间。在北京问路,连续问三个人得有两个含糊其辞,最常听到的回答是“往前走不远再向右一拐就到了”。所提问题虽然被回答了,可是你既不清楚向前要走两百米还是两公里,也不知道在哪条横路上“向右一拐”!
  所以,我在清华大学遇到的“德国式”回答,让我记忆至今。清华大学校园面积大,楼宇众多,以前在校区里沿着路就能走出校门而不用问,现在众多建筑物把路遮挡了,岔路又多。有回我陪两个法国朋友逛完校园想出去时竟然找不到正门,就问年轻的清华学子该怎么走。结果那学生跟德国人似的告诉我走几百米在第几个路口向左转,距离精确到米!经常在路上被北京人忽悠的我不由感叹:这里真是未来中国杰出工程师的摇篮!
  
  古板延续历史
  
  同样建大楼,德国人的设计都有百年大计的考虑;而一百年之后,他们竟然还能想起来提醒住户!我看到过一个记载:国内某家医院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称该医院大楼是德国建筑师在1919年设计建成的,设计使用年限为87年,现在到了设计年限,要注意该建筑的修缮和安全。之后过了几天,德国方面又打电话给医院,提醒该建筑需要修缮或者重建,让那家医院的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山东的青岛,有大量德国式建筑。几年前有一次青岛连日暴雨,国人建造的新城区下水系统全面瘫痪,而在老城区,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却运作正常。据那里老一辈人回忆,老城区的下水道非常宽敞,有一人多高。一百年前的德国建筑师在修建城市下水道系统时,已经充分考虑到青岛的地势和天气因素。
  德国人在青岛建的堡垒也相当坚固,盘踞在山上,里面宽敞通风,还用的是那个时代最先进、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直到现在仍然可以使用,进里面参观的人都赞叹不已。德国人的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力巨大,无坚不摧,他们建设碉堡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要造就造一个攻不可破的堡垒!一步一个脚印的德国人既造了矛又造了盾,而这两种相互制约的工具都让人为之胆寒。以至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于忽视德国人,无论战场上还是商场上。
  从小事做起是他们的为人之道,德国人善于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十分周全,把每个过程都设计得十分精密,以细节和持久让世人敬畏。
  
  仔细区分成败
  
  同样是赴约,在法国你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提前到达,早到了会让没准备好的主人尴尬。即使早到十分钟法国人也不满意,晚到半小时他们却坦然相对。在德国当然也不能早到,事实上整个西欧都没有早到的习惯,但倘若无缘无故的话,去德国人家是不能晚到的,他们把守时视为对人的尊重。
  德国人请客甚至会把时间定为7∶15,而不是我们习惯的整数时间7∶00或7∶30,他们会精确到分钟,而不是我们习惯的小时。如何保证按时到达呢?他们也没有诀窍,只能是提前出发,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但是到目的地后他们不会进去,而是在附近耐心等待。结果就是,和法国人散兵游勇稀稀拉拉赴约、前后能拖一小时相反,德国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聚会可以在几分钟内到齐。
  同样出书,德国书中很少出错,极为复杂的书可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我自己也出书,但常有亲朋好友甚至不相识的读者指出我书中的错别字。我自己看稿当然也有问题,但是每本书都经过出版社三次而且是不同人做的审校,结果还是达不到人家的水平。德国人并非具有校对天分,质量好源于他们肯下笨功夫,一遍遍地认真看而已。再比如,中国工程师对德国同行也常有赞美之词。
  
  自律决定秩序
  
  同样行路,高速公路上观察到的现象,让你为德国人的绅士作风所折服。
  在德国,你基本看不到野蛮驾驶、故意把车子开在你前面或者没完没了鸣笛示警的。在法国时,我也干过相互追逐、互按喇叭甚至加速到别人前面后突然踩两下刹车吓他一跳,以表示对其违反交通规则的不满。
  一旦把车开进德国,我就会告诫自己谨慎行驶,入乡随俗嘛。当别人都是君子时,你自己也不会是小人。碰到交通事故或者仅仅是修路、前面车的速度明显慢下来时,后面的人不会超车,而是很顺从地跟随其他车缓缓而行。他们那种约定俗成的礼让方式在其他拉丁民族国家很少看到。
  不管事故或者修路距离有多长,堵塞的德国车群会井然有序地由三条路并成两条路,再由两条路并成一条路缓缓前行。并车过程中,每个人都机会均等,就像这些互不相识的驾车者事先商量好似的,远处看就是一道礼仪风景线。越过路障后,他们又会由一路车慢慢变成两路进而三条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驾驶者的自律和耐心带来的整体秩序是公平有效的。
  德国高速路的路肩宽阔平坦,完全可以当成一个行车道。但是路肩就是路肩,那是为事故车和紧急救援用的,没人在那里行驶。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些同胞在北京拥挤的环路上显示自己比别人技术高超、紧贴着邻车呼啸着从狭窄的路肩上超车时,都会想到在西方开车的时光。
  德国还是世界上很少不限速的国家,上了高速路想开多快就开多快。如果车好而驾车技术娴熟的话,你可以尽情开过设计时速的极限,200公里以上,那是一种真正的飙车。
  即使开得这样快,不限速的德国交通事故就是比限速的邻居法国少很多。因此可以说,公路上的主要杀手并不是速度,而是驾驶者的行为。
  
  严谨成就辉煌
  
  同样造车,率先进入中国汽车制造市场的是法国人,但姗姗来迟的德国人却占据了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德国人一直在领跑中国中档车市场,而在高档车方面,德国人则占据绝对优势。上世纪80年代时人们就为拥有一辆奔驰而自豪,90年代后期,国务院下发文件,高干们的座驾都应以国产化为准,各单位纷纷改换奥迪,结果还是德国车。
  在西欧工作期间,我看到人员超过三四人的中国驻外机构都至少有一辆奔驰车,用来接待级别高的领导。使馆奔驰车更是成堆,大使座驾无一例外都是这个车。所以使馆一开招待会,周围停的基本上都是奔驰。其实,像巴黎这种狭窄街道停宽大的车并不方便,但是奔驰就是受人欢迎。
  后来我到了北美工作,发现情况也是如此。而且不止中国人,美国和加拿大人都以拥有一辆奔驰为荣。北美地大物博,街道宽敞,停车位也大,所以美国又长又大的高档车如云,但奔驰依然最受欢迎,尽管其价格在那里由于税收和竞争原因显得很贵。
  这是因为,如果一部车停在街边十几年风吹雨打、冰冻日晒,即使车子已被积雪掩埋但坐进去后依旧一打就着、让你365天都不会失望的话,你还会有别的奢求吗?使用十年后,面对一个坏了的汽车部件,德国人会问:它为什么坏了?使用十年后,面对一个没坏的部件,日本人会问:它为什么没坏?
  我一个朋友90年代就开奔驰车,有一天晚上没有看清路标从几米高的高架桥上跌落,还砸塌一间民房,但自己却没有怎么受伤。
  精美、可靠、耐用是奔驰车的宗旨,也代表了德国人的风格。他们造奔驰车的理念就是追求领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高成本的制造工艺,以及对材料的精心选择,挑战极限――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奔驰车在世界影响力巨大、每当新一代的车型出来都会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严谨成就辉煌,从经济学角度讲,它还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益的一种行为方式。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有多么重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1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