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模糊现象,即大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和影视剧中的运用,得出英汉模糊限制语在使用类型、使用频率和种类分布上的不同,以便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模糊语言现象的特点,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使用对比异同
一、引言
伏尔泰认为:“世界上不存在能表达我们所有观念和所有感觉的完美的语言。” 康德曾经说:“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可见,虽然我们经常强调语言表达应清楚准确,但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乃至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模糊现象。模糊限制语( hedges) 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 G. Lakoff)( 1972) 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 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 一文中。他下定义说,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80年代中期,我国英语界对模糊限制语的某些功能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何自然,1985,1990;陈治安 冉永平1995等)。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模糊限制语在不同领域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以便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二、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迄今为止,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在语言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是E. F. Prince 及其同事J. Frader ,C.Bosk (1982) 从语用的角度划分,他们将模糊限制语按其语用功能分为两大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shields)。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或者改变话语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变动范围, 它又可分为程度变动语(adaptors)和范围变动语(rounders)。前者指对话语的真实程度作出变动的模糊限制语, 可以用来避免原封不动得描述事态的实际情况( 如: a little bit;more or less;to some extent; in a sense; etc); 后者是指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限制语, 在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 如: approximately;about; something between;roughly) 。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说话者通过模糊限制语就话题内容直接作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对话题作间接的评估, 它也可分为两类, 即直接缓和语(plausible shields)和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前者指说话人对某事作出直接猜测或评价( 如: as far as I can tell;hard to say; I suppose; I'm afraid, etc.) ; 后者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 间接地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的态度或评价( 如: according to; it is said; as is well known; it is report; etc.)。
三、模糊限制语在不同领域使用的对比
1、在新闻报道中英汉模糊限制语对比。笔者是以人民日报上的五篇汉语政治新闻以及China Daily上的五篇英语新闻为语料, 根据上下文语境, 首先从语用角度对五篇汉语政治新闻和五篇英语政治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识别和分类, 然后统计出各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以及新闻句子的总数, 最后以句子为单位计算出汉英新闻中每50句中使用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的频率.
1.1在新闻报道中,英语政治新闻中的间接缓和语是汉语政治新闻的两倍
其中,英语政治新闻中的间接缓和语主要是“someone said/says”,“someone told reporters”,其次有“someone claims”,“according to”等形式。汉语政治新闻中间接缓和语主要有“据了解”、“据悉”、“据……介绍”、“据统计”、“记者了解到”、“网上调查显示”等。这些间接缓和语不表示记者本人的推测或判断,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或是含糊、委婉地交代消息来源。这主要是记者有时出于严谨的报道态度,或是消息来源本身尚不十分清楚,或对不愿透露姓名、单位或机构的新闻线索提供者予以保密等原因。这些间接缓和语的使用,一方面可表示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万一消息不符合事实,记者可以此搪塞或推卸责任,逃避文则自负,起到自我保护功能。
1.2 直接缓和语在汉英政治新闻中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并且这些直接缓和语大部分都是情态动词。在汉语政治新闻中“我认为”、“我想”、“就我所知”等表明个人观点或陈述以及那些表示犹豫的词语的直接缓和语很少,即使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其中的第一称“我”也不是指记者本人,而是新闻中被采访的对象等。在英语政治新闻中也有“I think”的直接缓和语,它和汉语新闻中的“我认为”属于同样的用法。不过在英语政治新闻中还出现表示推测的直接缓和语“likely”和“possibly”。在这些汉英新闻中大部分的直接缓和语都是情态动词,这是两种不同语言政治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共同点,但其中也有些明显的差异[3]。汉语政治新闻中的情态动词直接缓和语基本上是那些表示“责任”也有表示“可能”的情态助动词,它们所处的语句大多是无灵主语句或无主句。这些情态助动词直接缓和语的广泛使用体现出了汉语政治新闻语篇指导性,或者说是带指令或政策性的语境。而英语政治新闻中的情态动词直接缓和语大部分是表示“推测”。这些差异说明汉语政治新闻的指导性或是政策性比英语政治新闻要强一些。
1.3汉英两种新闻中范围变动语的使用频率差距也不大。在汉语政治新闻中主要的范围变动语有“一些”、“多”、“约”、“以上”、“超过”、“全部”、“左右”、“近”等。在英语中主要是“some”,“most”,“above”,“about”,“many”,“at least”,“more than”等。从这我们可以发现汉英政治新闻中所使用的具体的范围变动语基本相同,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这些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可以给读者提供数量的大概范围,避免与事实有距离,从而提高新闻的准确度。
1.4 汉英政治新闻中的程度变动语频率差距较大,汉语中程度变动语频率差不多是英语中的两倍。语料中汉语政治新闻的程度变动语主要是“更”、“高度”、“最”、“非常”、“较”等,英语中主要是“almost”,“more”, “really”, “sort of”,“slightly”等。从具体的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来看,英语政治新闻中的比汉语的丰富,表达的情感及态度没有汉语的强烈。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这些区别可能也体现出汉语政治新闻语篇更强的指导性,或是政策性的特征。汉英政治新闻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类型频率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中西传统文化以及不同政治体制而形成的。
2、在影视剧中英汉模糊限制语对比。为确保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笔者从不同题材电影中选取了英汉电影剧本各5部,部分选自电影网站下载的剧本及字幕, 部分选自《疯狂英语》原声版之电影沙龙,并着重选择语言含量大、贴近生活且语言地道的电影。然后再从每一部电影剧本随意选取字数大体相当的两个章节作为一个新文本,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类型、频率、种类分布进行分析。
2.1 使用类型的异同点。在使用类型上的不同表现在汉语电影剧本中应用了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三种,而英文电影剧本中则有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及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四种。汉语剧本中明显缺失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此类模糊限制语却在英语剧本中占有一定比率。
2.2 使用频率的异同点。在使用频率上, 对比分析发现汉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总体观察频率显著低于英语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总体观察频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这种现象与中国剧作家和西方剧作家对模糊限制语的认识各有偏重有关; 英语作者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2.3 种类分布的异同点。在种类分布上, 汉英电影剧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统计结果表明,在汉语剧本中,分布最广的是程度模糊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语。在英语剧本中, 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程度模糊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语。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汉语剧本中不存在种类分布外,其余三种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剧本中都存在种类分布。
四、结语
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研究,一方面,可帮助学生认识模糊语言现象的类型、用词、语气和表达方式等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汉英两种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的异同,帮助学生形成得体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习惯,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准确、灵活、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因此,教师在进行新闻报刊选读、原声电影听说等内容的教学时,有必要引导学生留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功能及意义,充分利用这种语言模糊现象的语用价值,培养其语用意识,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 詹英.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J]. 2006,06:42-45
[3] 陈治安 文旭 刘家荣:模糊语言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张长明.英汉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06,2:126-129
[5]吴秀文.英汉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5,12:58-61
作者简介:
卢万军:江西理工大学讲师,江西财经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