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会话含义的对比与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H.P.格莱斯于1967年首次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及“合作原则”。格萊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自觉的遵守或违背“合作原则”,才产生了“会话含义”,从而保证对话的顺利完成和进行。后来,语言学家利奇通过“礼貌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产生的动机。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会话”,虽然“会话含义”在各种语言间存在普遍性,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会话含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如何规避英汉“会话含义”差异带来的困扰,是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会话语境,对比英汉会话含义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英汉会话含义;翻译
  一.与英汉会话含义相关的语用原则
  1.1 合作原则
  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的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具体的准则:(1)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尽量提供对方所需信息,不提供冗余信息。(2)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只讲真实的话。(3)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所讲的话要有联系。(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讲话要简练,清楚,有条理(Grice, 1975: 46)。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遵守与违反上的。
  1.2礼貌原则
  1.2.1西方的礼貌原则
  利奇在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共有六项具体准则:(1)策略准则(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益最大。(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使自己受益最小,使自己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3)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增大对自己的批评。(4)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小与他人的分歧,尽量增加与他人的一致。(5)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他人的同情(Leech, 1983: 80)。
  1.2.2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中国学者顾曰国根据中国“礼貌”的渊源,在利奇礼貌原则的基本框架下研究了中国的礼貌原则,总结出属于汉语特色的五项礼貌准则,即(1)称呼准则:根据中国传统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思想,恰当地称呼他人。(2)贬己尊人准则:即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与他人相关的事物要“尊”。(3)雅言准则:人际交往中尽量使用文雅、而非粗俗的语言。(4)求同准则:尽量满足对方的愿望,争取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放大他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顾曰国,1992)。
  二.英汉会话含义表达方式对比与翻译
  1. 违背“量”的准则
  违反数量的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在中英文表达上都是常见的。中英会话中都存在为了表达某种会话含义而说过多的或者过少话的现象,针对类似的文化语境,翻译时可选择直译。
  但由于英汉文化语境差异,英汉语言在违背“量”的准则在也存在差异。如汉语中例1:“吃了吗?你这去哪呀?”乙:“今个天气很好,很适合去公园锻炼呀。”在汉语文化语境中,寒暄语是一种很常用的语言。人们见面时会故意违背“量”的准则,说一些类似无关紧要的话以表示问候与关心。但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私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一般见面不会说较多的寒暄语,一般的提问会得到直截了当的回答。因此在面对此类汉英翻译时,要采用减译法,要删减去冗余的成分,将主要信息表露出来,这样更符合西方的文化语境。
  2. 违背“关系”的准则
  从违背“量”的准则中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违反数量准则的同时,说话人也违反了关联准则,因此,大多时候这两者都是分不开的。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英汉语言交流在违背“关系”准则上存在一些共性。但由于英汉语言习惯差异,以及中英礼貌原则的差异,在回答同一问题时,违背“关系”准则的方式又存在差异。
  如例2:A: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US-China relationship? B: My thoughts are quite giddy now. 从表面文字看,B的回答是本人已经头昏脑涨了,B所说的话与A的话并没有关联,但是B却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A所需要的信息,即“我累了,不能在谈下去了。”但是由于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汉语语境中更注重面子原则,如果直接像英文回答,会显得没有礼貌,因此汉语中会采取礼貌的违背“关系”准则的话语回答如“我有点累了,得休息下。”因此,在违背“关系”准则的会话中,要根据中西方文化习惯以及中西方礼貌原则,选择换译和意译等方法翻译。
  3. 违背“质”的准则,在违反“质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时,英汉语都常常借用修辞格的形式来表达。在中英文都广泛存在反语,隐喻,夸张,双关,替代等修辞手法,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但就相同的文化语境,英汉文化存在相同性,翻译时可以采取直译。如例3:It is a funny day. 英语中也很善于运用较为美好的事物来讽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该句话可能是建立在无厘头的一天过后,说话人对自己的一天的总结。而正好中国也有这种反讽语句,因此在语境中直译就可以传达原文意思。
  但是,虽然英汉语言均存在相似的修辞方式,但是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修辞表达也存在差异,翻译时要结合具体文化背景。例4 It's like putting a pretty church hat on a whore. 此句一般时违反“质”的准则来将“教堂”和“妓女”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产生讽刺效果。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直译的会话含义效果并没有源语中强烈。如果汉语言文化背景中存在相似的表达,便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若无类似表达,译者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阐译或意译来表达原文语境。而针对此句,中文正好有类似的表达“简直就是婊子立贞洁牌坊。”,因此直接套译便可传达原文效果。   4. 违背“方式”的准则
  由于英语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英汉语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表達方式来表达会话含义。比如,英语里可以使用字母的拼写来产生会话含义,而汉语因为没有这样的语言结构就无法通过这样的表达来产生会话含义。如例7:A: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 Okay, but I veto C-A-N-D-A-Y. B不直截了当地说candy,而是把这个单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读出来,目的是显然不想让孩子听到candy这个词而吵着要candy,对此,A肯定也能读懂其中的含义。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是没有的,为了达到一样的会话效果,翻译时只能采取换译法或变更信息的方法。在这可以采用一个上义词来代指回答“别买甜的了”,因为中国的“甜”词很容易让人联系到糖果,家长也可以达到避免让小孩听到“糖果”的效果。在此,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父母的知识背景来翻译,比如父母是否会多种语言,可以采用孩子不会的语言来进行会话等。
  汉语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的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其有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像谜语的谜面起了比喻作用,后半部分又像谜底揭示了答案。我们说话时,经常采用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由共有的认知理解而得到的会话含义。如例5:我这真是哑巴吃黄连啊!在汉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其中的会话含义。如若英语语境中没有对应表达,译者只能采取意译,阐译,以及加注等形式来翻译。
  三.英汉会话含义文化价值对比与翻译
  英汉会话含义都优先遵守礼貌原则。对比西方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不难发现英语和汉语有一个相似的文化内涵:尽量减少他人的损失,使他人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英汉会话含义都比较遵守礼貌原则而违背合作原则。如例9:A: This house is pretty, isn't it? B: Yes, the host is very hospitable. 例10:A. 老师,您看我的论文写的怎么样呢?B. 态度很认真,但还需再接再厉啊。这两个例子中的B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来回避对A的直接回答,这些都源于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规范,尽量减少别人的损失。针对相似的文化价值,翻译时难度就有一定的减小,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但同时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表达上的差异,翻译时要尤为注意。
  1.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即使英汉语中都遵循“礼貌原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对于礼貌原则运用的侧重也是不同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忠”和“孝”决定了中国长期的文化价值取向,而这种观念又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更加强调“上尊下卑”的观念。因此,汉语的会话含义更加侧重“贬己尊人准则”,具有将较强的等级观念。而英语的会话含义在优先遵守礼貌原则同时,更加尊重“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更加注重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他们更加崇尚自由与独立,因此有时语言上也会表现的相对“直言不讳”。我们现在普遍意识到的中西方在面对赞赏时的回答差异,也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的。例11:A: Your work is excellence. B: Thanks. 例12:A:你这个外套真好看。B:哪里好看了?都穿了好几年了!这两个例子是跨文化交际经常谈到的例子,英语国家在面临赞赏时,第一反应是对对方的赞赏表示感谢,其目的也是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在礼貌的同时,也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而汉语国家听到别人的赞赏,第一反应的便是“谦逊”地回答对方。回答者经常通过违背“质”的准则来达到“贬己尊人”的效果。由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英汉语在“礼貌原则”的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但是均没有对错之分。关于思维方式差异的翻译,译者要不断转换中西文化思维,不断揣摩译语语言的文化思维,采用合理的变译手段,以读者为核心,达到译文的合理传译。
  2.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由于民族风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字面意义相近的词,其民族文化内涵的引伸义却截然不同,因此会话含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化因素。即使英汉在会话含义上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英汉语会话含义又各具特色,要以具体情况分析。例13: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eats no fish”在此并不是指“不吃鱼”,而是由于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 “eats no fish”表示“忠诚”之义; “plays the game”原是游戏比赛术语,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因此该句会话含义为“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但是由于汉语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汉语对此会话含义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误读。同样,汉文化中同样有这样现象。如例14:他被带绿帽子了。“绿帽子”在中国男人最不想戴的一个“帽子”,其内涵义是妻子不忠,而英语读者并不能很容易理解这层会话含义。又如英语文化把golden age 理解为65岁以上退休的年龄,而汉语习惯上把青春时代喻为“黄金时代”。这些都是有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英汉会话含义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异是翻译中较大的绊脚石,因此译者不仅要增强语言功底,更要熟通中西方文化,选择意译,套译,换译,阐译等方式来翻译,达到真正的“信,达,雅。”
  四.总结
  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比英汉会话含义,发现英汉会话含义在表达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上有一定共性,又存在差异。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会话含义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相似性,但各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英汉会话含义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译者要深刻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会话含义,以及此产生会话含义的原则以及文化背景,用变译的手段来实现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l]Grice,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 V01. 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2]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4):10-17
  [4]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6.
  作者简介:
  沈宵,女,1993年5月,河北邢台人,硕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翻译实践。
  顾晓乐,女,1976年1月,江苏太仓人,博士学位,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语用学和话语分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