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学――美学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引子
怀着对美的向往,揣着对美学的好奇,我走进了美学课,聆听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智者对美学、对音乐的感悟。
吝啬的课程安排,使我对每周一次的课程有着如沐春风般的期待。恍然间,已领略了古希腊,穿越了中世纪,碰撞了文艺复兴,邂逅了浪漫主义。从“希腊神话”到“《悲剧的诞生》”,浓缩的时光,在八周的空间里异彩纷呈!
呈示部
美,与生俱来。受心理驱使,人们对美的追求,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对美的定义也是千姿百态。至今,恐怕也没有达成共识,创造出一种衡量美的标准,能够在约伯的天平上为美称出斤两。恰恰是这样一种众说纷纭、开放的审美状态,才缔造了美的生生不息。在我心里,美,是种浑然天成的姿态;美,是份救赎般的安慰;美,是那忘我的刹那。美,可以是好的事物;美,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我们因美而愉悦、而陶醉;我们因美而痴狂、而放纵。美,是我们苦苦追寻的伊甸园,又似乎是使我们制造种种借口、假象、自欺欺人的罪恶的荆棘地。美似乎同时承载了崇高与浅薄;纯真与邪恶;圣洁与粗鄙。她太庞大,太宽泛,太辨证,从而导致残缺亦是一种美,不完美就是美。连苏格拉底也只能感叹:美,是难的!
展开部
研究美的学科――美学。也许正因为古代哲人给我们遗留了这样一个“美”的难题,我们才会这样前赴后继地投入美的巢臼:愈挣脱,愈沉沦――美学从这里生长。而,音乐和美学的关系建立,必然来自音乐与美的包含关系:音乐是抽象美的具象,故而,音乐美学是美学的延伸。我想,美学、音乐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来钻研,除了她自身的生机盎然,也说明她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同时也说明人们具有研究她的可能性,即,可感知性和可分析性。尽管存在“自律”与“他律”的分歧,存在“情感”与“形式”的纷争,而音乐的绝对性恰恰为这种多解性提供了可能,即,音乐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随生随灭,稍纵即逝。时间无法挽留音乐的脚步,唯有追忆。追忆既是理性的再现,亦是感性的描摹,因此难免失真。正是在这样一遍遍的回味与感受中,造成了音乐多解的内含。所以,研究音乐的美学必是包容的,流动的,带有不确定的混乱和已感知的和谐。
再现部
美,从何处寻?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美介于两者之间,孕育着我们的情绪和人格,如此抽象却又如此具体。生命的历程,仿佛就是探寻美的历程。美,一定不是狭隘的,不是自私的。她不仅根植于我们内心,更盛开于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如培根所说:“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我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无限的丰富的内含却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想起吾师开篇之诗:“君掌盛无限,刹那含永劫。”
尾声
引用一首词为这首美的随想曲做一个终止吧。当然,只是半终止。因为,美的旅途在心中延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吸进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