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与美学关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学和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但二者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美术学包括绘画、雕刻、工艺、建筑艺术等美术技术,以及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几大部分。而美学则更多研究的是哲学思辨的领域,重点侧重于美学理论、审美艺术,有时又被称为“艺术哲学”。本文将从美术学与美学的定义、二者之间的区别、二者之间的联系入手,认真理清美术学与美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将二者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有机融合,推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美术学 美学 关系探析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2
引言
美术学与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通过了解两个学科的定义和内涵,认清二者之间本质上的区别,再从辩证的角度探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美术学和美学相关专业研究及教学活动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清晰的梳理美术学与美学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关系,为促进对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术学与美学的定义
1.美术学的定义和内涵
“美术”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初期出现在中国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以相关的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塑造静止的、可观赏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勇于表现美术工作者和美术家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在我们经常研究的领域内,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等。
有美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美术学包含的是美术理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三部分内容,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进步,如今的美术学不仅仅包括以上三个内容,而是在对美术理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以美术技术为基础,研究一切美术现象的发展规律,对美术的价值内涵和美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索的过程,还代表了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门学科既要研究美术历史的发展及演变规律,研究提高美術技术水平的策略和路径,还要研究美术作品的价值、内涵及其评价标准。美术学不仅体现在画面,也可以借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如声、光、电、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创作,为美术创作开辟新的视域。由于美术学疏于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发展方向可以充分结合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运用好自身独特的优势,通过新科技手段展现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美术学学科的持续发展。
2.美学的定义和内涵
《辞海》认为:美学是侧重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研究美的创造、发展及规律的学科,被近代哲学奠基人黑格尔称为“艺术哲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美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逐渐构建了文艺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生活美学、比较美学等新的分支学科,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流派。
在古代,美学思想早已产生,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阐述和理论体系。1750年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在自己的著作《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并将美学与逻辑学进行了区分。随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进一步诞生,为美学体系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然而,国内外的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的内容众口纷纭。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两个主要学说:一是“美本身”说。史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美本身”,对美的思考就是从各种美丽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二是美的“科学说”。这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提出来的,认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美”,研究美学的目的就是对美的感知和认识。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哲学说、审美关系说、审美经验说和审美活动说,真可谓是百花齐放。我国的美学界对美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说法不一。如:国内知名美学家洪毅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美”。他曾经创作了《新美学纲要》这本著作,并在其中提到:“美学研究无妨有所偏重,并且宜以偏重研究艺术中的美及美感诸相关问题为主。”而周来辉先生则认为审美艺术是美学的根本问题,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包括美、审美、艺术这三个内容。蒋孔阳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当是艺术。”高尔泰先生针对这个问题在《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中指出:必须尊重具体的感性事实,以研究审美经验为中心,通过审美经验来研究美,通过审美经验来研究艺术。”蔡仪先生曾经写道:“美的存在——现实美、美的认识——美感、美的创造——艺术美,就是美学要研究的范围。”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在他的新著《美学原理》一书中所持的观点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赢得了多数人的认可。
因此,我们最终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美”本身,是对一份作品、一个主体的审美艺术的研究,在美学研究中包含了美的主观性、美的客观性以及美的社会性,这其中会关联到审美意识、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这也是美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重要原因。[2]
二、美术学与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美术学是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表现的艺术形态的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等方面,侧重的是现实的美术作品;美学是研究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可以是书法美学、美术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等,从更高层面来研究美感,研究方向包括哲学、美术、音乐、文学、电影等等,论证美学理论、审美意识的特征,体现了一种哲学思维。
2.学科范畴不同
美术学是一门专一的研究学科,主要研究美术理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而美学从广义的角度研究美感和审美艺术;美术学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会同时涉及不少的新的学科与之交叉,更加具体,而美学就是以“美”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更加抽象;美术学是辩证的运用美术理论知识和先进技能进行美术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美学是对现实存在的审美关系、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是一门体现哲学性的艺术。 3.发展方向不同
美术学是在具备一定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辩证的运用美术理论知识、美术表现形式和现代科学技能来进行美术批评活动的综合学科。作为当代人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术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探究艺术品的历史和价值,探索美术评价的理论体系,研究提升美术技能水平;而美学是以“美”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其发展方向主要是对其他艺术理论的一些共性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1]
三、美术学与美学的关系
1.美学是美术学的价值基础
美术无疑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个性,但同时也具有与其他艺术相通的共性,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也就无法认识美术特有的个性。因此,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等问题的解决,是要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这一问题为前提的,而艺术问题的解决,是由美学或艺术哲学作为基础来参考的。
任何一门艺术学科都是先有灵魂,再有实质的。美学作为被公认的一门“哲学艺术”,能够为美术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将美学作为理论基础,用高超的哲学思辨能力及良好的美学修养作为价值导向,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推进美术学教育,让美术学融入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髓,通过了解高度抽象化之后美的原理,不断提升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质量和内涵,提升美学理论的艺术修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科学的审美意识,对于深化美术悟性、指導美术创作、运用美术技能,并培养出有文化底蕴的美术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美术学是美学的具体表现
曾经有位著名的美学家曾说:“不精通一门艺术就不要谈论艺术。”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美学工作者想要研究美,就必须对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进行有关评判及分析,如果他对艺术作品与美术作品本身是一窍不通的,他的评判就无法体现出科学和客观,而是完全凭借个人的喜好和情感,这种评判显得很外行。
一门艺术有了灵魂,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美术学就是这个具体的艺术形态。美术学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对美术历史、美术作品等艺术的研究,通过工艺、雕刻、书法、篆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是在美学基础的指导下,美术工作者或美术家对“美”的实践,是一种把灵魂融入其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创作与美术创作,是哲学理论的推行,是“美”的展示,是艺术的结晶,是“艺”和“道”的完美结合。
3.二者是辩证和依存的关系
前面提到,美术学包含美术理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从美术理论上看,它既和美术直接相关,同时又涵盖了超越美术的,对艺术本质研究的美学思考,并和一定的哲学思想是想连接的。例如,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着重要影响的绘画理论,与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一副有灵魂的作品,和美学思想也是密切相连的。从美术史的研究来看,美术作品和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作品一样,都是在具有时代特点的审美意识中的集中表现,要把握这种审美意识的本质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力,是不能缺少美学的辅助的。正如我国历史上的《历代名画记》,不只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更多还渗透着对人生、艺术的思考和哲学意识。从美术批评方面看,一种有水平、有深度的美术批评,既不能脱离作品实际,要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结合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做出与当代先进文化相匹配的分析和评价,否则美术批评就变得空泛,而这种高度的批评就必须以美学的哲学思想作为依托。[1]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学与美学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和所研究的范畴,二者从本质上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美学富有哲学理念,更着重研究“美”的本身,提升美学修养和审美艺术性,是美术学的价值导向;美术学更注重表现形式,结合学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在美术作品等艺术形态方面,是美学的具体表现。将美术学与美学的关系用于实践教学中,用于具体行业和事业中,对推进美术学与美学学科的发展,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新然.论美术学与美学之关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56-160.
[2]肖娜.美术学与美学关系探究[J].艺术科技2016(11):4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45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