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师生互动,活力化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活动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凭借课堂、教材以实现一定的目标。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师生互动,来确保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对于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师生互动 化学课堂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得到有效的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互动的积极性
  课堂心理环境作为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对师生互动起着重要的环境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构建好宽松、平等、和谐与合作的交往平台,要消除学生怕出错、教师怕失控的戒备心理,用真情激起生命的灵动,提升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探究葡萄糖结构时,首先告诉学生,探究的关键在假设,假设本身可能有对错,需要验证。教师不怕学生出错,最怕学生不参与。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的成果得以展现:
  假设:1.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羟基;2.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醛基;3.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4.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酯基。
  实验设计:1.将葡萄糖用水溶解。如果葡萄糖能溶于水,说明不含有酯基;2.测定葡萄糖溶液的pH值。如果溶液为中性,说明不含羧基;3.将葡萄糖与钠反应。如果有H2产生,证明含有羟基;4.银镜反应。如果有银镜发生,说明含有醛基;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设计葡萄糖与钠的反应成为难点。由于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在试验多种方法后,有学生提出把钠与熔化状态的葡萄糖作用。实验现象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钠不但熔化并在熔融的葡萄糖的表面燃烧。有学生提出,钠与空气在熔化状态下也能产生同样现象,故实验方法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突然,一位化学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提出,能否在熔化的葡萄糖表面加入煤油后再与钠反应。一句话使大家茅塞顿开,实验结果理想。当问及他奇思妙想产生的原因时,他告诉大家,由于老师告诉大家出错不要紧,只要肯表达,使他在宽松气氛中从钠的保存方式受到启发。由于实验方法上的突破,探究葡萄糖分子中存在的醛基个数和羟基个数比较顺利。
  此外,“下层学生”往往在课堂中被忽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下层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生互动的全面性
  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就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又是独特的,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不平衡的,兴趣、爱好又极具个性化。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要适当地设置层级,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距,达到互动的最优化。
  例如:高三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为了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的程度,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题目:列举化学上得到强酸的几种反应类型。
  多数学生首先能联想到的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列举了以下几种反应例证:
  ①2FeCl3+H2S=2FeCl2+S↓+2HCl
  ②2H2SO3+O2=2H2SO4
  ③Br2+H2S=2HBr+S↓
  ④4NO2+O2+2H2O=4HNO3
  ⑤Cl2+H2O=HCl+HClO
  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产物溶于水
  上述几种反应虽然凸现了思维的发散性,但是发散的到位率和求异的广度还不够。可再问学生还有其它反应类型吗?意在鼓励学生继续发散。
  在讨论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学生终于联想到其它三种反应类型:一种为复分解反应:CuSO4+H2S=CuS↓+H2SO4;第二种为络合反应:Fe3++6C6H5OH→6H++[Fe(C6H5O)6]3-;第三种为取代反应:C6H5OH+3Br2→C6H3OHBr3+3HBr。这个问题的解决较好地体现教师的耐心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也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个性特征与差异。
  此外,教师应当实行备课设层级、讲解沿层级、评价分层级。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方法和过程,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探索,研究和总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氛围。
  三、时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互动的高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课堂是以教学内容为话题,进行生命交往与对话的场所。教师应该注意时刻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真情欣赏学生。从欣赏他们的课堂参与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欣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欣赏学生合作探讨精神,欣赏学生进步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互动的效率。故化学教学应掌握人性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进步,赞美学生的优点,让欣赏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求学助力。一次在做饱和Na2Si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时,按照课本实验步骤白色沉淀有时不易出现。有一学生提出,改变试剂的滴加顺序,结果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对于他的成功,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欣赏。
  总之,课堂教学要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预设教学,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促进知识动态生成,才能使教学过程有效,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凤英,王贵书等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2]王萍:《师生互动浅析》,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20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