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哥德堡变奏曲》及不同版本的演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在课堂上聆听格伦·古尔德及朱晓玫对这部作品的不同诠释和演绎,笔者产生了极大的感触。因此,本文立足于《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对这两位钢琴演奏家进行简要的身份介绍,并结合笔者本人的听觉感受对两位钢琴家的演奏风格进行简要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格伦·古尔德、朱晓玫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对巴赫日后走上音乐的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铺垫。
巴赫被认为是音乐长河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后人尊称为“音乐之父”。他对音乐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复调音乐推向音乐史上的最高峰,被称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
二、《哥德堡变奏曲》简要分析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键盘音乐史上的巨作,也是巴赫的优秀作品之一。根据翻看书籍与资料,笔者得知这部作品的由来受到了学术界的争议。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者J.N.福克尔对这部作品的出处由来记载为是应邀为当时失眠的伯爵凯瑟琳所创作的一首帮助他睡眠的变奏曲,由凯瑟琳的古钢琴乐师,又是巴赫的学生哥德堡来弹奏。而让学术界有异议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部作品的名称原为《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anderungen》(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巴赫并没有对这部作品提名,但后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性的称它为《哥德堡变奏曲》,一直延续至今。
这部作品出版于1742年,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是巴赫晚期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哥德堡变奏曲》全曲共有三十二段,第一首是主题,即咏叹调,经过三十首变奏后,第三十二首重新回到主题。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它的变奏基础是左手的低音旋律。可将每三首变奏分为一组,共可分十组,在每组曲子的最后一首都运用了卡农的音乐体裁形式。巴赫创作的这三十首变奏中都有着明确的发展脉络,除了有卡农的音乐形式,还出现了小赋格、舞曲、法国序曲、托卡塔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体裁形式。这部由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的复调巨作体现出了音乐的结构美和旋律美,堪称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规模最大的变奏曲。
三、古尔德——始于巴赫,终于巴赫
格伦·古尔德是杰出的加拿大钢琴演奏家。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之后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进行深造,并且系统地学习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几种不同的乐器。其中管风琴的学习使古尔德注意到低音旋律线条走向的重要性,这对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古尔德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哥德堡变奏曲》。此时的古尔德23岁,正值盛年,充满活力,风华正茂,他演奏的这个版本只用了38分27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哥德堡变奏曲》成就了古尔德,古尔德也使《哥德堡变奏曲》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1964年古尔德宣布要永远退出音乐会的舞台。此后他开始专心致志地加入到录制唱片的工作中去。由于他对巴赫的喜爱与敬仰,于是他选择在1981年的时候他再一次录制了《哥德堡变奏曲》。这时的古尔德49岁,已步入中年,他再次录制的这个版本用了51分15秒,比首次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时长多用了将近13分钟。这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唱片是他录制唱片事业完美的结束。
如果将这两个版本的唱片放在一起对比着去听,笔者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相同的地方在于古尔德演奏的每个版本都有丰富的强弱变化,对每个声部的控制都异常完美,干净利落。他每一次包含丰富感情的演奏,都体现在了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他的演奏结构严谨、变化多端以及完美的处理都令人拍案叫好。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个版本的节奏听起来张弛有度,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活力。并且他弹奏的速度很快,但每个音符都能弹奏的扎实有力,对装饰音的处理也非常干净,听着不拖泥带水。他对每一个声部的旋律走向都表达的非常清晰,也做到了各个声部之间明显的对比处理。这足以可见古尔德在年轻时所达到的极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演奏能力。
第二个版本和第一个版本相比,它的速度放慢了很多,显得更加沉稳大气,感情更加饱满,具有故事性,容易引起共鸣。他对装饰音渐强渐弱的处理都恰到好处,从而提高了作品本身的旋律性和表现力,体现了古尔德对巴赫的敬畏与喜爱之情,传递出他对《哥德堡变奏曲》的理解与感悟。
四、朱晓玫——三十年磨一剑
朱晓玫是另一位一生都癡迷于巴赫作品的演奏家。20世纪50年代,她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世家。笔者第一次知道朱晓玫是通过她2014年在莱比锡巴赫墓前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的视频。她演奏的这个版本用了78分钟左右。她演奏的这首作品带给人们一种安静、内敛和专注的心境。
通过朱晓玫的纪录片,笔者可以发现她居住在法国的一个深山老林中,川流不息的小河、白雪皑皑的山峰和一只日夜陪在朱晓玫身边的猫,这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可以潜心钻研巴赫的作品,思考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观念和巴赫作品想要表达的观念的相通之处。在朱晓玫看来,西方人眼中的巴赫与她眼中的老子都在追求一种宁静致远、庄严肃穆、以柔克刚和淡泊名利的思想。而巴赫和老子的这些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朱晓玫的为人处世以及她对音乐作品的处理和演奏风格。
每次听朱晓玫演奏的音频都能带给笔者不一样的听觉体验和心灵感触。每当笔者自己急躁到无法安静下来时,就听一遍她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总是能把笔者带入到她理想中的音乐世界。她演奏的音色温柔而又深沉,给笔者一种纯洁、空灵和舒服的感觉,能够让笔者抛开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去聆听她与巴赫、与上帝之间的对话。
朱晓玫用了近30年的时间都在研究揣摩并且演绎《哥德堡变奏曲》这部可以让人得到心灵洗涤的作品。她在声音的处理、强弱的力度变化、各个声部的控制和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都有让人佩服的地方。她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透露着中国的中庸之道,可以听出她在寻求一种平衡感和她内心深处那个最根本的东西。她在纪录片中提到她每个早晨都要弹奏一遍《哥德堡变奏曲》和《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就像日常打坐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巴赫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中。而且从她弹奏的视频中可以听出她对每个音符的处理都非常的干净、有弹性。心无杂念的她也富含着细腻的感情,两个手指的快速跑动听起来也很流畅,好似小溪在流淌。对不同声部的掌控能力也很娴熟,从中可以看出朱晓玫钢琴演奏技术的高超和他信手拈来的音乐处理能力。
五、结语
通过对《哥德堡变奏曲》的探究,不难发现许多真正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在潜心钻研和追求自己内心中最纯粹、最简单的音乐,他们都给音乐留下了一片净土,神圣不可侵犯。每一位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值得我们这些后生去敬畏并心怀感激,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美妙动听的音乐。同时,每位演奏家对前人留下的作品也都有不同的解读,而他们的解读和演绎都是对前人作品最完美的诠释,感谢他们为后人留下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赵文雪(1998—),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本科在读,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