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更加有趣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内生动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然而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校授课时间受到严格控制、高中阶段其他学科压力不断增大、教师授课思路过于传统等原因,使得许多学校的教学,尤其是生物学科的教学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兴趣像是获得知识的发动机,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合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前:分步骤备课,科学化设计教案。
为了让生物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理解,可以将备课阶段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教师自身单独备课,这要求教师不借鉴其他资料和渠道,仅凭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备课,完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教研小组集体备课,这部分就要针对生物学科最终的教学目标、每章的重难点、易错点等进行详尽分析,对课堂实际内容进行预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化教案。三是针对性备课,教师们可根据自身上课风格,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串联。根据整个班级学生的理解程度,结合时下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对教案中的内容进行趣味性关联。并结合以往经验,系统调整整个教学思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
教案完成后,还不能仅仅成为上课时呈现的内容,要将其规整为一份学生版,告诉同学们下节课的大致内容及特点,大家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们从被动接受转为有兴趣学习。
课中:创设趣味情景,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发挥其自身自主性是决定最终结果能否尽人意的关键要素。所以在上课时,可以进行情景式教学,如知识点引入和切换可以设置合理的情境,让学生有所感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产生理解后的共鸣。
在知识点导入部分,设置悬念式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课标,结合本地环境有意识地在常识和生活现象中设计出认识冲突,以此为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对解析悬念的过程充满期待,就会产生求知欲。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复习时提出:秋天落叶时,叶面朝上的多还是朝下的多?为什么?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中继续探讨分析,就能加深对光合作用场所、产物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程前后安排上,可以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情境创设。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充分联系实际,从实际中的趣味小事发散到核心知识,并引起学生思考、理解和运用是创设情境教学发展的方向。例如: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我们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这些都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此外,可以根据生活热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毒奶粉如何检测、假鸡蛋怎样鉴别等。
课后:收集反馈,变化教学方法,引导实践。
如果僅仅是将课堂内容讲完,以期望学生理解并在短时间内抓住核心要点是不太现实的。有趣而高效的课堂,有时候是需要课后及时跟进的。课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这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收集他们对本课程的反馈,并在下节课的教案中体现;另一方面也要思考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即使再趣味的课堂,缺少教学思路的变化也是徒劳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期,直接从理论导入或者几句话就进入难点不符合认知规律。所以,能以实例展示的现象就不用语言描述代替,可以在课后引导他们进行实践,避免单纯说教。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与其一同进行葡萄酒酿造,在班级的角落设置观察角,并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们的思路变化,这种体验式教学在未来高中生物课堂上应该主流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是否有趣,授课是否高效,体现在种种细节中。如果课前科学化、课中情境化、课后实践化进行教学,学生们就不会再感觉生物课堂的枯燥,也就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0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