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文学发展”视角浅论“表现主义文学”之基本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表现主义文学”是文学领域的一大流派,衍生出了“表现主义小说”、“表现主义戏剧”和“表现主义诗歌”等分支。本文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探讨“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其在文学观念、思想主题和表现形式三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表现主义;异化;变形
  一、文学价值观念
  (一)主张“主观表现,反对客观再现”的文学价值观
  深受唯心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的影响,表现主义者主张 “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真实的源泉”[1]。他们认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去经历一切,从而深入挖掘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获得“永恒真理”,只有经历了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才能达到“至善至美”之境。因而,“表现主义文学”提出了“主张主观表现,反对客观再现”的口号,卡夫卡的《变形记》就体现了这一点。
  《变形记》这篇小说借神话式的故事框架象征现实世界。格里高尔由人变形为一只甲虫的这一情节是脱离现实的,但这种看似虚幻的背后实质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入思考。卡夫卡借主人公变形为甲虫而无法与人沟通的情节象征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带着面具”交往的状态,这是通过想象主观构建的一个世界,因此它既是作者臆想的结果,但也具备真实性。
  (二)践行“突破事物表象,揭露内在本质”的文学理念
  “表现主义文学”以“突破事物表象,揭露内在本质”为创作目标,努力挖掘人物内心的隐秘。《变形记》中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格里高尔“变形”之后产生的恐惧、焦虑、孤独、绝望等心理,为了进一步“逼近”人物的真实心理,还融入了各种幻象、回忆,而对他的工作、生活情景描写十分简略。由此透过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表面,深刻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各自防备,缺少坦诚与情感及由此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焦虑感这一现实本质。
  二、思想主题
  (一)悲剧性——人“存在的悲剧”
  人“存在的悲剧”构成了“表现主义文学”的一大主题,这种“存在的悲剧”为“表现主义文学”增添了悲剧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存在的悲剧”并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人与环境”的对立造成的,也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或命运的无常造成的,由此更增添了“无可奈何”之感。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不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家庭中都以悲剧收场。在职场中,他受尽上司的冷眼,只因他是父亲的儿子,给人以一种“宿命感”;在家庭中,当格里高尔遭遇“变形”这一意外后,生活的重压使家人无暇顾及。可见,人在强大的自然界前有自身局限:在苦难面前,人总是“身不由己”,无法守护最亲的人。可见,格里高尔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双重悲剧是一种“存在的悲剧”,有存在的必然性。
  (二)反传统反权威和反现代文明倾向
  《变形记》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人自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两方面。关于“异化”一词,马克思和弗洛姆指出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2]
  人自身异化体现在格里高尔变形后,没有强烈的痛苦或愤怒,更多是因怕被上司解聘而产生的焦虑感,可见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工作机器”,而这种异化的产生与当时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在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后与家人的关系上。卡夫卡以“家庭生活”这一窗口折射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既定的分工,任何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在社会中的角色功能,社会生活运行的圆环轨道就会因某一部分的断裂而崩溃。于是,人们不得不期盼着抛弃这已经失去功效的断裂部分,并重新调整角色任务的分配,以结成新的圆环运作轨道。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
  由此可见,“表现主义文学”深刻地揭露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异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这使其呈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和反现代文明的思想倾向。
  三、表现手法
  (一)结合象征、夸张的艺术手法
  在《变形记》中,象征和夸张的手法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使蛰伏于现實之后难以察觉的一面得以完整再现,从而引起读者注意。作者将人变形为甲虫来象征现实世界中“戴着面具”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借主人公在变形为甲虫后,因厚重的外壳而无法与家人沟通也不被家人理解的孤独境遇,揭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和关爱,但自身又无法卸下心防,人与人便有了隔膜,由此也产生了孤独感。这显然也有夸张的成分,将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隔膜夸大到人和虫之间,但二者本质上却是相同的,都是在“面具”后面进行交流。
  (二)怪诞、奇特的语言风格
  由于“表现主义文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因此语言常给人以怪诞之感,这种效果往往借助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体现。如“那弯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弧形的硬片……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在这种怪诞感中也不免让人惊叹于作者丰富想象力。
  这种风格的另一原因是作者完全以“异化”主人公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如“这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除痛苦的一击,这一击是沉重。他猛烈地一跃,跃进房间很远,父亲还在用手杖敲门,最后一切都沉寂了。可见,面对这一“痛击”,作者以“异化”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把其视作是一种解脱。这样奇特的语言风格往往令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表现主义文学”的出现具有进步意义。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艺术对改变现实生活要产生作用”这一创作原则,在创作时没有脱离实际,深刻地揭露了隐匿在社会和人内心深处的事物;同时,又规避了“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刻板再现,主张融入作者的独特想象,赋予了文学创作更自由的空间。因此,“表现主义文学”将“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合二为一,带领现代文学进入了全新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徐剑铭.激情与反叛——现代文学表现主义的反逻辑叙述.[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 —20(5).
  [2] 蒋承勇.自由·异化·文学——论异化主题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4,02:36
  [3] 宿好军.表现主义文学研究述评.[N].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0(04).
  作者简介:赵思佳,湖州师范学院,研究领域——文学,湖州师范学院东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