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个案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徐悲鸿作为绘画创作、美术教育,以及推动近代中国艺术变革,一系列的措施快速推进了中国美术的变革,但是在急于求成也会引发一些问题,但是他的民族情怀,心怀国家的存亡的胸襟与高瞻远瞩的视角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本文针对他个人案例分析谈谈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感想。
关键词:徐悲鸿;写实主义;启示;人文情怀
徐悲鸿小时候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跟着父亲学画画,年少锋芒毕露后又被官方资助留学。受“以夷制夷”的思想的影响,所以他极力倡导学习西方会画的优秀技法并与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中西结合,创作出新颖的中国画。贬斥中国复古主义,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师法造化,中国画的革新。徐悲鸿最大的价值:对传统绘画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但是做人太武断,做学术不适合。学术需要严谨性,需要一步步推敲与考证,史料加实物去反复验证。传统画家老气横秋,很细腻技法也很精湛,但缺少恢弘大气。并且在加强中国画教学当中的运用,把西方的造型艺术引进起来,消弱传统和笔墨,现实性到达了极致。快速推进的当时的绘画的发现,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学院,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学习体系。
但由于徐悲鸿早期接受的是国外学院派系统的学习,导致他回国以后过度强调的“西洋写实精神”导致传统文化画不断被边缘化,过度重视客观导致忽视一些优秀传统。革新中国画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可是同时也放弃传统的唐宋优秀的绘画精神。例如“形神兼备”“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再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艺术创作有“境界说”,山底、山腰、山顶的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风景已经是最美的了,但“远近高低各不同”,境界不可同日而语。我从不是认为自己看到的风景时最美的,但是在看的风景的时候我会认真专注的欣赏,停下来欣赏完了就走掉了,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与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该欣赏时候好好欣赏,如果一味专注自己自己做过的成就,人很容易固步自封。再比如我认为的“功成而弗居” 面对世间万物的来去自如的变故,依旧平常如我。但这句的重点在“功成”二字,它是一种前提,得先好好做了,先有了“功”,才可以谈居与不居,在不在乎,先“有”再“不要”。当然如果是满足于自己的小生活之中怡然自得的安稳自在同时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只当是另一种的情趣。
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既对立又统一,善于融合不同的矛盾而不是让它们对立。比如技与道的关系,二者不是互相比谁处于主导地位,而是各有优缺,应该优势互补,相互交融,互相扶持。拥有多元化的世界观可能会让我们生活更舒服。同样的,绘画形式可以多元并存,也是符合艺术规律。所以好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可以辅助让艺术的发展与创作更蓬勃,引发更多对艺术的思考,其次有了优秀文化支撑不仅赋予社会功能属性,也可更好让大家理解与接受,曲高和寡未必是好事,雅俗共赏才更可爱。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导致了忽视了艺术能滋养人身心的内在力量。重视客观社会对象没有错,可是一味的追求客观对象的真实性,忽视艺术对人的深层次,内在的影响。所以,我提倡“艺术的教养”。艺术的教养,不用于安迪沃霍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能做十分钟名人”。木心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我所认为的艺术的教养,与美学家朱光潜所认为的艺术的审美有相同之处,它是纯天然而然的,无功利性的,以直觉直达事情本质的,最终与事物交融在一体的。这也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引用而言的“无目的的功利性”。另外,也是蔡元培所大力提倡的“美育替代宗教”。如果在深入一步,提倡“艺术的教养”,也是权宜的法子。更准确的说“艺术即教养”。因艺术之熏习,得种性之真谛,从而触及旁通,体察世间万情,不过是一场“欢喜的空无”。这也是为什么人在美术馆、剧场、书店能够变得安静下来,因为它部分的替代了教堂的功能。人们仰躺在这些场所里,取得了超然物外的游离经历,进入一种审美的生命意识状态。这种生命意识是恍惚的,它不用你变得虔诚而迷信,有净化身心之功效。
好的会讲故事的 人,选择不讲故事,是一种能力。而讲不好故事的人,选择不讲故事,则是一种逃避。“技艺”仍是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具有地基的性质,地基越深,则大厦越稳。“道在技中”,折磨和磨练都是成为艺术家的必然之力。最后诗歌和音乐也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只重视写实主义而忽略其他可以带来进步的因素,那么艺术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局限,好的艺术不是曲高和寡,一枝独秀,而是百家齐放,兼收并蓄。经典作品会带人进入一种境界,给人一种启迪,引发人的思考。这也是写实主义所欠缺,所以应该去调和二者的矛盾,既要掌握西方科学的客观性的绘画规律,对不同事物研究采用精准理性的态度,大量的实践去印证自己的推测,也要摒弃一些传统的中国人的经验性主义学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得中西真正的更好融合在一起,促进中国绘画和美术教育体系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