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徐悲鸿开创了中国写实主义绘画的时代,着眼于客观描写的“徐悲鸿体系”,推动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他的书法,浑穆朴厚,陶融碑帖,造诣颇深。徐悲鸿的书画作品无论在当时或是今日,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学习价值。文章着重从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与书法作品研究入手,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探究其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形式语言。
  关键词:徐悲鸿;现实主义;当代中国
  徐悲鸿是20世纪我国美术界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国画、油画及书法等方面尤为擅长,作画着重光线、造型,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融入欧洲写实主义造型艺术,成为西为中用的典范。他的艺术与时代息息相通,展现出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一、徐悲鸿笔下的动物
  徐悲鸿笔下的马高长瘦劲,体型高大,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有工笔细描,有泼墨写意。造型方面,他强调以写实主义为造型根据,在自然界中轻型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笔墨技法方面,徐悲鸿将西方透视法、解剖法等加入中国水墨技巧中。主要采用没骨法,大笔写意,在泼的基础上结合勾勒,使画面协调统一。
  艺术思想方面,徐悲鸿以马为载体托物言志,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与时代脉搏相通,与民族安危、人民祸福相关。
  群马图《春山十骏》(图1)是徐悲鸿在1941年精心创作的手卷式作品,打破了常规同类题材画的格局,以十骏入画实为罕见,当属精品巨制。画中马从左至右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三匹马低头争饮水,右侧远方有一匹小马迎面飞奔而来。第二组为四匹嬉戏休憩的马,一站立俯身与一仰面、四蹄朝天,相互依偎调皮玩闹。另两匹呈昂首站立状,左顾右盼,警惕地观察周边环境。第三组是两匹一正一侧向左侧奔跑的马,动感十足。
  在画法上,渴墨、浓墨、淡墨相映成趣,鬃毛、马尾及马的轮廓用阔笔表现,硬笔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马的形体轮廓采用大块灰墨渲染,简单数笔,刚柔相济,表现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头部五官浓墨点染。既表现出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洗练,又展现出西画的光影、块面,将中西绘画技法巧妙结合。
  二、徐悲鸿笔下的人物画
  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形成了崇尚写实的艺术观,提倡写实主义,改变了传统画作一面倒的“文人写意”的特征。他提倡的写实主义是透彻研究中国绘画历史发展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路向,由西方写实主义引导国人回归晋唐已有的“传神写照”,加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准确观察到发挥创新精神,挣脱临仿之风。
  徐悲鸿的人物画基本不用“素描”明暗形式,而是运用素描抓形准确来为其刻画人物服务,在用色技巧上吸收欧洲古典主義绘画的用色特征和印象主义的用色方法。他的人物画作品主要是古代题材并充满古典和浪漫的想象,以写实为外在形式,以侠义精神为内在重要的精神追求。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图2)作于1928年,是一幅布面油画作品,创作期间正值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此画堪称史诗巨作。画面中田横穿着绯红长袍,作拱手告别状位于画面右侧,头微微抬起望向苍天,表情庄重。人物组群形成密集阵形,横贯画幅的三分之二。构图稳定均衡,营造出简约、广博的气势,打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构图方式。他对人群的局部进行变化布局,在人群规整紧凑的线条排列中,加入振臂高呼、手持武器的人物,构成三角形,呈现出疏密结合的构图态势。右侧出现的马夫和马匹采用菱形的构图,保证画面平稳,妇女和儿童半蹲的姿势打破人群站立构图垂直感。拄杖的老人、挥舞手臂的青年、腰挎宝剑的田横则打破了海岸线构图平直线条塑造的秩序感。
  徐悲鸿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田横五百士》表达了他对殒身不恤的革命义士的歌颂,以及人民对义士不舍的情感,迸发出自己内心激昂的民族情绪,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定、不屈服,万众一心反抗压迫的民族气概,同时也带有他内心深处的侠义精神。
  三、徐悲鸿笔下的风景油画
  留学法国之初,徐悲鸿便开始绘制风景油画,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他绘制的集中阶段,50年代以后便少有风景油画作品问世。
  徐悲鸿在风景油画创作上主张“造化为师”,对景写生,具有“求真”的创作观,追求“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的美学境界。在用笔上他将“摆”“擦”“勾”“点”“染”等技法参用,融入中国画的“渲染法”等大量技法。在用色上参考印象派,用色高雅,注重固有色、感情色等,反对纯色、生色。徐悲鸿风景油画风格的发展过程也是油画民族化探索的过程,为我国今后风景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提供方向。
  《漓江风景》是徐悲鸿193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画中的整体布局取材于中国传统水墨的构图格式,近水远山,水面占画作二分之一的空间,水面平静,有四条小舟泛上。岸上有植被、梯田覆盖,层次分明。远方是富有层次感的三层群山,第一层黑色色调浓重,第二层以稍浅的黑灰色形成连绵不绝的山脉,第三层以更浅的蓝灰色渲染,营造出东方水墨“山水同一”的空灵境界。画作将严格的造型,印象主义的光、色,以及传统的平面、写意完美融合,发扬古典构图模式,疏密处理得当,采用西画的焦点透视原理,局部巧妙运用中国散点透视法,远景中采用表现空间深广度的焦点透视成分。徐悲鸿在油画作品中融入笔墨元素,达到中西元素的巧妙融合。
  《漓江风景》体现出徐悲鸿景物、造型上追求的真实,在艺术造型上表现的真感,画作中展现出真意、真情的“追求真实”的创作观。
  四、徐悲鸿的书法作品
  徐悲鸿书法继承了石门铭宽广、俊逸的结字体系,以及疏朗的章法特点,体现出帖学书法圆润、平和、自然的特点,是碑学和帖学的完美融合。其具有清澈、冷峻、儒雅的文人气,形成了风骨开张、笔法俊朗、运笔连贯、古拙天真的个人风格,形成了“多劲气”与“见天真”的书法美学观。
  作于1943年的《行书四言联》(图3)是徐悲鸿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中锋用笔,含蓄内敛,有碑学的浑厚沉雄,也有帖学的柔美舒展。圆润与方拙相兼,外拓方整的魏碑笔法体现其中,同时还具备王铎等人的硬朗、狂放的书风。结构在平整中含有欹侧,存留隶书体式,在灵动、俊逸中得自然天成之趣。作品展现徐悲鸿提倡的“妙造自然,忘其行迹”,沈鹏评价他这幅作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五、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写实为主导的美术基础教育
  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提倡学习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提出学习西方写实艺术来改良中国画的思想。他将素描教学方法置于首要位置,采用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指导中国绘画。徐悲鸿写实教育体系在现今的美术教育体系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历史实践证明,延续徐悲鸿写实教育体系对当代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美术创作
  徐悲鸿说过“艺术之进步在变化”,他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时代与美术现状提出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现实主义的道路是最佳的选择。至今各类大型美展中现实主义依旧是主流,现实主义仍保持强大的活力,说明现实主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未来还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
  徐悲鸿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他提出“西方绘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创新正是在继承、借鉴、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从而形成艺术发展的动力。所以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兼收并蓄地借鉴、吸收理念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强劲的动力支持。
  研究徐悲鸿的绘画及书法艺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徐悲鸿思想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探究其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形式语言,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徐悲鸿的艺术世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2]唐培勇,赵辉.徐悲鸿绘画鉴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童铧彬.论徐悲鸿《田横五百士》的风骨与诗意[J].新美术,2014(5).
  [4]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毕宝祥.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当代价值[J].艺术百家,2014(2).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