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预防并发症价值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并发症是如何通过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实现预防的。方法 选取近一年内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分为两个组,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为一组,接受慢性病管理的患者为一组,对两组患者在并发症预防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治疗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显著高于接受慢性病管理组的发病几率。结论 高血压患者通过接受慢性病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病概率。
  【关键词】高血压;慢性病管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3..01
  在生活中,患有高血压的人非常多,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要想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仅仅靠药物控制是很难做到的。为了更好的控制高血压病人的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院对高血压病人实施了慢性病管理。针对本院的具体实施情况,做出以下分析与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本院近一年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年龄30~60岁,根据疾病管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可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太大的差异区别。
  1.2 实施方法
  对一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基本情况的管理,定期查看病情发展,血压变化情况。另一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进行慢性病管理,需要做的内容是:(1)医护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高血压管理方案,为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2)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由于中老年群体中患有高血压的人比较多,医务人员在对中老年人进行管理期间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由于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我们要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医护人员可以播放影视资料辅助患者理解,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个全面的了解;(3)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管理:在生活中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并不是很了解,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也缺乏正确的认知,这样会直接降低治疗效果。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医护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不断的向患者讲解健康知识内容,用心去倾听患者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让患者更有信心战胜疾病。(4)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生活进行管理:在生活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重点管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要求患者平时要少吃盐少吃肉,控制
  每天吃的盐不超过5 g还要禁烟戒酒,多做一些有氧运动等。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来表示检验;用%来表示计数的资料,用x2来表示检验,如果是P<0.05表示差异不影响统计结果。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的数据差异,对于统计结果没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都有降低,并且发现经过慢性病管理的那组患者比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降低的幅度要大。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传统治疗组20名高血压患者中出现3例并发症,发病率在7.0%;接受慢性病管理的那组患者只有1个人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在1.2%,由此看出接受慢性病管理这一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接受传统治疗的那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的患病率很高,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很多因素都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其中跟患者的个人生活环境,日常习惯、遗传基因很多方面都有联系。高血压患者在生病时会感觉头痛,没有力气,吃不下饭想吐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患者在发病时如果救治不及时,很可能会发生心肌梗塞、肾衰竭以及脑卒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得知,接受慢性病管理的患者比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从表中看出接受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接受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慢性病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患者的生活、治疗、用药、运动、饮食等方面,可以很好的促
  进患者与医务人员的配合,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概率。
  参考文献
  [1] 万仁强.慢性病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价值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12):1366-1367.
  [2] 蒋艳玲.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预防并发症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851.
  本文編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0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