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重专业、重理论,弱实践“的教育方法已经根深蒂固,本科院校更多培养的仍是"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阻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本文分析了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应用型;培养模式
  一、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核心内容。据了解,目前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狭窄的问题。严重妨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我们既要兼顾专业的发展需要,又要兼顾基础知识的发展和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并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而寻求平衡点。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柔性课程体系。
  1、课程平台。
  对那些服务面向较宽、体现学科基础的课程用平台结构组织,以保障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具体操作是把课程按层次关系划分为以下层面:
  第一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这些课程是通修的校级公共课,体现通识教育的要求。具体包括: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两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课;使学生具备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课程,诸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等。
  第二个平台:学科基础平台。按学科大类的基础范围构建,主要由本学科最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和相近、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组成,反映学科大类的共性,供学科大类所有专业共同使用,以体现“宽口径”的要求。例如,在金融学的基础性课程中,除了“经济学原理”这一通用基础课外,我们还可安排以“经济应用文写作”、“世界经济”等为主的文史类课程,以“政治经济学”、“经济法”等课程为主的政法类课程,充分体现“文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的原则。
  第三个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在金融专业基础课设计中,可以设置诸如“金融学原理”、“公司财务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原理”、“投资学”等课程。
  2、课程模块。
  对于服务面向较窄且需一定灵活性的课程用模块结构组织,用于柔化具有差别的个性发展要求。即在两级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提供不同专业课程“套餐”供学生使用,以体现学科主线。例如,金融专业可设置以下模块: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方向、保险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同时,还可设置专业方向辅助课程模块,供专业内外学生灵活选修,以柔化专业方向,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目前,财经类院校存在着突出应用型的特色不足、与经济及产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形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2、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财经类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要求其实践性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3、增强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1)设立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面向全院的学生全天开放,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和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开放实验室里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项目或制作。
  (2)建立中心网站。我们可以借助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集教学、实验于一体的辅助网站。通过该网站可以实现网上辅导答疑、虚拟实验、写作指导、发布实验项目、上交或批改作业、课件示范、问题讨论等功能。学生借此可以在任何终端机上得到帮助和指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且受益面广。
  三、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先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为教师提供多种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能随时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二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金融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并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三是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管理、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如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讲座等。四是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此外,还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促使教师自觉养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完善学生考评体系
  学生考评体系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高校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方法从形式上看是以闭卷为主,从内容上看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基础,考试形式呆板。这种考试制度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建立科学的学生考评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
  1、考评体系要体现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尽可能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学生的素质状况。在突出重要指标的同时,必须考虑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我们在构建金融专业考评体系时,学生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既要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理论功底,还要熟练掌握金融、财务、电脑及网络等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等。
  2、考评体系要突出个性。
  一个忽视个性、不承认个性价值的教育机制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因此,指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能凸显大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优势和个性,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多元、独特的思维存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良好的兴趣爱好,以避免评价结果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3、考评形式要多样化。在考评模式上,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需要进行笔试的课程,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探索开卷、口试、大作业、实践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会计和管理类的某些课程,可具体设计若干案例题,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确立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发挥校外平台的作用,鼓励教师走出学校,进驻企业。在工作中学习实战技能。不要光看教师各类证书获得多少,要看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教师才会把市场的实际需要带进课堂,把学生带进企业,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操作技能。要想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有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支持。自身也要转变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企业需求为本,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张振笋.应用型高等教育下校企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5(12)
  [2]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项目编号:CJC1215086
  (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0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