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利用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从家庭中幼小衔接角度出发,提出幼小衔接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利用家园合作促进幼小衔接的具体指导措施。
【关键词】幼儿 家园共育 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27-01
一、家园共育、幼小衔接的定义
(一)家园共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同步教育、共同合作,努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中间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打下夯实基础。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和担忧问题。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幼儿园就像人生中第一个分水岭,诸多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落后,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而追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心理学中说幼儿有“同伴压力”,在大人们中间这种压力也同样存在,一些家长表示别人家孩子都在学,自己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家孩子。这种“攀比”心理在家长群体中传开,促使许多家庭开始选择“抢跑”。基于此,众多幼儿园根据市场的需求,满足家长的要求,开设小学化课程、开办“幼小衔接班”。
幼小衔接还存在“幼儿教育单向性”问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幼儿园也将幼小衔接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工作安排上无论教学方式、内容还是作息时间都主动的向小学化教育靠拢,但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并未与幼儿教育进行良好的衔接,很少考虑初入小学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加上一些重点小学给幼儿和家长设置“高门槛”,关注幼儿“智”的发展,加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三、利用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只有家园共育,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一)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幼小衔接首先是家长的“衔接”,调整好心态,其实幼儿的好性格、好习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幼儿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家长应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普通和不完美,甚至学会接受孩子的暂时落在“起跑线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的实验,教育要尊重幼儿的实际水平,在幼儿尚未发展阶段之前,家长应耐心等待,不打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都想给幼儿最好的,但这并不是“抢跑”就能解决的,也无法强行给他们灌输自以为适合他们的繁杂的知识,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二)瑞吉欧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与家长、幼儿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要求幼儿园、家庭和幼儿教师形成三方教育合力,达成幼小衔接的教育共识。
1.让家长参与学习等方式,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园召开有关“家园共促幼小衔接”的主题家长会,通过宣讲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及重要性,为家长能指导幼儿提供科学指导;利用班级的“家园宣传栏”,传递幼小衔接的教育信息的同时,适当布置家园共同任务,让家长参与进来配合完成教育目的;合理整合家长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来,合理利用家长职业的多样性,让家长走进課堂,与教师一起组织有关自身职业相关的活动。
2.幼儿园与小学良好的衔接。幼儿园可以组织大班幼儿及其家长进入小学参观,通过参观校园环境、小学生课堂情况和课间游戏活动,更加直观地看到幼儿园和小学的在环境和学习上的区别,对幼小衔接有更全新的认识。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应对刚入小学的幼儿多一些包容性,在课程设计上面,增加教学知识的趣味性。
3.家园共陪孩子的和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低年级的幼儿多数出现上课注意了不集中的现象,家长可以通过陪幼儿玩游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对幼儿的提问或行为积极给出相应的回应,保持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幼儿形成自我驱动,不断学习;培养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独立性,在家庭中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
四、总结
幼小衔接,就像是毛竹的生长规律一样,要蓄势才能待发,要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做好衔接才能后劲足。不要去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幼小衔接工作,不止面对幼儿,而且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学习效果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家园共育有效开展幼小衔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5):64-67.
[2]罗玲.幼小衔接工作中发挥家园共育作用[J].新校园,2018(3):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