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确保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刚入园的幼儿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及时矫正,很容易形成不好的进餐习惯。本文从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入手,简述了如何通过家校共育的手段促进幼儿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幼儿教育;进餐习惯;家园共育
一、幼儿的一些不良进餐习惯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小班开学有一段时间了,班中有许多幼儿是上过小小班的孩子,能力还算较强。当然还有些孩子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们班多数幼儿在吃饭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留意了一些幼儿的不同表现,对症下药教育幼儿。
(一)我班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主要表现
1. 幼儿没有胃口,吃饭很慢,经常不想吃饭;
2. 不注意用餐卫生。(如:用手捏食物、玩餐具、饭粒掉满地、吃饭时大声讲话、咳嗽冲着别人饭碗、有时把自己不吃的菜放到其他孩子的碗中等);
3. 依赖性强,等着别人来喂饭,或者边吃边玩;
4. 爱吃零食,偏食、挑食,浪费粮食。
(二)造成幼儿进餐问题的原因
1. 長辈的过份溺爱,事事包办,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差,吃饭要大人喂食等坏习惯;
2. 大人自己挑食,生活没规律,有些家庭物质环境优越容易让幼儿养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的坏毛病;
3. 幼儿身体不适,或饭菜不合胃口,没有花样,提不起幼儿食欲。
孩子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拥有健康的心灵和体魄,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决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抓住孩子进餐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二、家庭教育误区的解决方法
(一)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提高科学的教育幼儿良好的进餐方法
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幼儿的水平,除此还需要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深入细致地解决家庭教育误区,从而实现家园合作、同伴教育,以促进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
1. 家园沟通的意识
在开学前期,幼儿园安排我们对班上每个幼儿进行了一次家访,通过这次家访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既是:读过小小班的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就餐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这个孩子较听话,会主动坚持每天独立进食且不挑食;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只吃零食不吃饭,即使勉强吃点饭也是父母、爷爷、奶奶追着喂。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就被淡化甚至被废止。
由此看来,仅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进餐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在家里更应该严格要求,且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和家庭就好比一部两轮车,必须同方向、同步调。
2. 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时期对儿童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在这个时期关于习惯、知识、言语、思想等各方面都会打下很深的根基……”因此,我不定时地会向家长宣传: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良好的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让家长认识到家长自身的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修养为子女的进餐习惯塑造提供了直接的榜样,家庭整体的进餐习惯则潜移默化的完成孩子进餐习惯的构建。所以家长要抓住家中难得的教育时机,坚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那么我们家长要怎样抓住时机进行培养呢?
1. 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大人的做饭活动,比如:孩子可以让他拿拿菜,拿拿碗筷,这样就可以促进孩子做饭活动的兴趣。
2. 家长在吃饭前,要积极地向孩子逐一介绍饭菜,激发孩子对进餐的兴趣和好感,引发食欲,并与孩子一起品尝味道、观察事物的颜色,点评饭菜。
3. 切忌家长在孩子面前议论某种食物不好吃,以免孩子造成对食物的偏见,这可是挑食的前提,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认为爸爸妈妈认为不好吃的东西一定不好吃。
4.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把水果、蔬菜装饰成“水果娃娃”“蔬菜娃娃”使之拟人化,同时利用这些“娃娃”自编小故事给孩子听,使孩子逐渐从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它们。
5. 可以变化食物的形状,例如把孩子不吃的青菜或胡萝卜剁碎,混进饺子肉馅里,或做成丸子,让孩子也有机会吃到他不爱吃的食物,才不会营养失衡。
三、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一)合理组织,使幼儿有良好的用餐情绪
1. 家园共育、控制零食
一般在幼儿园里,幼儿是不允许吃零食的。这点主要出现在家里,许多家长都是由着孩子来,孩子的零食不离口,没有饥饿感。幼儿园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采用节制法,对幼儿吃零食的量、次数有所控制、节制,少量吃的品种既要有精细的,也有“粗茶淡饭”时式的。如生吃蔬菜、瓜果之类。
2. 以身作则,科学进餐
挑食是小班幼儿在用餐中常见的不良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法。通过了解和调查得出,很多幼儿对于一些食物的排斥和他们生活的家庭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比如:幼儿往往从成人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或者一些家长本身的餐饮或挑食习惯中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影响。这个就要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从而做到逐步的改善。建议家长谨言慎行,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达到营养均衡的摄取,在平时家长可以在幼儿在场时有意识的谈些他们不爱吃食物的营养所在;也可以在餐桌上和幼儿一起尝试;还可以多变化一些烹饪的方式,同一种菜的不同口味也会吸引到幼儿的。 3. 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之前因游戏的结果而产生的消极状态转慢慢化为积极;通过注意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4. 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
为了保证幼儿吃饭时的良好情绪,教师在幼儿进餐前后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教师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5. 少盛多添、增加孩子信心
少盛多添坚持让孩子自己动手盛饭。一次性给幼儿盛太多的饭会让幼儿有恐惧感。生怕吃不下或吃得慢而受到责备。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还有千万不能在进餐时对幼儿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不吃完就别想玩”以免让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
(二)控制合理进餐时间
让幼儿自觉调整用餐时间,减少用完餐后等待的时间也是我们一直倍感困扰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东张西望等问题,我用了几个小方法,效果还不错。
1. 评选文明进餐员
例:我在纸上画了一个大红花和一个△,告诉幼儿:“吃饭好的孩子,名字就会跑到大红花里。如果不认真吃饭呀,名字会跑到△里。”我提出评选标准;名字在大红花里就是文明进餐员。孩子了们会尽力表现最好。一旦有个别讲话或贪玩的,我会加以提醒:“△里跑进一条胳膊或一只脚,唉错了,又出去了。”孩子们都能自觉约束自己,有个男生前面吃饭一直贪玩,自从评上文明进餐员后,再也没让老师督促过。他说:“我怕名字从大红花里跑掉。”看,只是一张纸,就有这么大的奇效,不妨一试。
2. 小奖品的妙用
例:牛牛吃饭贪玩,需老师不停督促,我就有意识地在他盘子里放上一片山楂片,说:“山楂片在看你吃饭呢!吃完饭,山楂片奖给你。”结果很有效,他不再磨蹭了,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了饭。以后,对于挑食或不专心的孩子我会用这种方法,有时在桌上放个宝葫芦、小奖品或在盘里放上小钙片,小馒头等,告诉他们吃完了就可以拿,效果真的不错。
此外,像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对孩子物归原处、轻轻摆放物品、主动清洁环境等教育要求,都在时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进餐教育互为补充,形成一以贯之的整体教育。我们在组织进餐时,灵活变换方法,孩子们进餐愉快,老师更是轻松愉悦,进餐成了一个轻松的环节。
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和幼儿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人细节上的一次疏漏,都需要用十倍的努力去弥补。同样,对于幼儿的偏差行为,给予及时的纠正。我想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长成长。
【參考文献】
[1] 徐境.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1).
[2] 王建兰.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策略[J]. 甘肃教育,2017(22).
[3] 景华丽.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策略[J]. 长江丛刊,2016(16).
[4] 于冬青. 习惯的养成[M].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