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上营造轻松氛围,促使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交流,推进学生“能问”;引导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善问”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应着重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始终沿着高效发展的方向。问题才是探究活动的根本起源,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可以基于所学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还能够成功地解决数学问题。简单地说,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需要结合恰当的策略深入渗透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够真正释放学生的质疑以及释疑能力,并推动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轻松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活跃的思维实际上就是问题的“种子”,而其是否能够萌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为其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具备敏锐的数学目光,自主发现问题,并基于数学的视角提出有效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观念,积极转变自我角色,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为其架构轻松和谐且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更多地使用具有激励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还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结合具有启发性的提问等,这些都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向学生传达积极正面的信息,使学生可以敢于发表见解;而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在评价时,切不可使用有色的眼光,更不能简单直接地肯定或否定,而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基础,引导学生等自主交流,可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那么完美,教师仍然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者听听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探讨,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在相对宽松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做到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时,虽然学习过程中所渗透的是“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却并不理解,于是胆怯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不用这个方法,我可以先用10-9,然后再加上几,这样同样也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没有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直接否定,反而鼓励他:“你有不同的想法很好,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就可以选择哪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能够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能够为问题“种子”的发芽提供肥沃的土壤。
  可见,需要突破课堂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充分交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恰当的时机组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可以基于自主观察、猜想以及自主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以及心智方面的发展,既要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也要能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消除对学习、课堂以及教师的畏惧。除此之外,更要善于倾听,特别是学生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这样才能真正使其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引导学生交流,推进学生“能问”
  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精神,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的方法更正确,一旦和他人有所不同,会从心底质疑他人的观点和答案,这一点很好,应该值得鼓励,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他们学会追问,能够就此提出新问题并有效解决。
  以“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假如一个圆的半径为2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很快地学生们就给出了答案:周长是3.14×2×2=12.56(厘米),面积是3.14×2×2=12.56(平方厘米)。此时就有学生提出:原来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而另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观点。学生质疑:周长和面积的答案都是12.56,我究竟錯在哪里?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周长和面积的数值相等,但是它们所使用的单位却完全不同,二者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不可直接进行比较。
  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教师有意地选择了容易引发学生混淆的题目,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使他们可以在不断思考、辨析以及反思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更高效地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引导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善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数学思考,并这一过程帮助他们提升问题意识。为了确保探究的积极性以及深入性,可充分利用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场景,并实现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而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以教学“认识分数”和“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了解这两种数的表现形式源于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为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便可链接知识背景,结合测量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实践自主发现借助之前所学习过的数,并不能准确表示测量结果,由此显著激活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于对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了这样良好的铺垫之后,学生们自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分数和小数,而且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问题是所有思维活动的源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应结合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这种充满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情境活动,有助于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及自主探究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于对未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保障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数学素养[J].中小学教育,2018(09).
  [2]陈琳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三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