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诗经》,了解经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书目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现在,人们介绍《诗经》时常常突出它的文学性,却忘记作为“五经”中的一部,《诗经》曾经是“教科书”,是读书人必读的“教材”,它还承担着教化的功能。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有十五国风;“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朝王公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现在比较为人们所知的就是“风”这一部分,普遍认为相对有现实意义;但其实“雅”和“颂”在意识形态上,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阅读分享
《诗经》无论在创作手法还是思想内容上,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它是我国许多“文化符号”的源头,很多文学上的意象都可以追溯到《诗经》里。有人觉得《诗经》很古老,离我们很遥远,却不知道《诗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读《诗经》有个神奇的现象,就是读着读着,一不小心就“遇见”名人。比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来自《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碰巧的是,她正是因“青蒿素”获奖。最有缘分的该是民国才女林徽因与其丈夫梁思成,他们的名字也都来自《诗经》。还有王国维、孔明、杜如晦、周邦彦等。而我们今天熟悉的琼瑶、贺敬之、臧克家、郭敬明等,他們的名字同样也来自《诗经》。
《诗经》中还有许多常用的成语,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巧舌如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甚至“天作之合”“不醉无归”这样口语化的成语都来自《诗经》。
重读《诗经》,是时候重新了解这部伟大的经典了。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教师 黄琬雅
第一次接触《诗经》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有关朗读的讲座上,偶然听到有人简单哼唱,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在千篇一律的朗读声里,这声音让人耳目一新。后来才知道那是《螽斯》。
《诗经》是什么?那时我并不知道。
上了中学,加入文学社,我才真正了解《诗经》。在我看来,《诗经》是拥有最简单的语言和最纯粹情感的作品。
《诗经》语言简洁,作品一般篇幅不长,长诗也不会让人觉得啰唆。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短短十二个字就把失去挚爱的那种深深的痛苦表达出来了。诗中的衣服承载的是忧伤与哀愁。不过百字的诗句,竟表达了如此纯粹的悲切情感。
《诗大序》里有一段话:“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这其中的“嗟”就是吟诵,也就是我第一次听到哼唱《诗经·螽斯》的声音。吟诵的调子很简单,却有古韵。吟诵《木瓜》时,我会感到简单、随心。平缓的曲调唱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仔细体味,那看似没有起伏的音调里蕴藏着淡淡的喜悦。
《诗经》所描绘的年代离我们很遥远,但《诗经》表达的情感很真实、很纯粹,这种情感历经千年不变。我们现在颂诵《诗经》,感受的不只是语言的韵律美,还有蕴藏其中的人们内心的简单纯粹的情感,这种情感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 刘思瑶
我最喜欢《蒹葭》,诗歌描述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蒹葭”两个字听起来晦涩难懂,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芦苇”。芦苇生命力极强,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用它来比喻追求爱情的执着最恰当不过。
如果你以为这首诗只能拿来赞美爱情,那就错了。那位“伊人”不能用来比喻梦想吗?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会遇上狂风暴雨,即使陪伴你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意,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依然有前进的动力。人生有这样的追求足够了,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一 杨海楠
第一次遇见《诗经》,竟没来由地评然心动。
那是一个雨天,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因遭遇挫折而闷闷不乐,正准备关掉吵闹的电视机,却突然听到《蒹葭》的歌声,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借……
与《诗经》再次相遇是在文学社。老师讲读《诗经》,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被吸入无底黑洞,再也出不来。“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姑娘的一颦一笑深入我的脑海中无法抹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流行的情话,竟源自三千多年前的先人。《诗经》很神奇,很多诗歌明明只是几句话,却总能让人深陷其中,久久沉醉,不愿醒来。
更奇妙的是,《诗经》遇上了汉服,让我知道学习《诗经》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我们穿着一袭汉服,吟诵、舞蹈,裙摆微微摆动,我们好似穿越时空,回到那遥远的时代,与熟悉或陌生的人相遇。或许与同龄的姑娘一起嬉戏,或许是观摩了一场热闹的婚礼,又或许是畅游在美景中。《诗经》里的生活摆脱了琐事的束缚,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当代社会,静下心来品读《诗经》、演绎《诗经》,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初遇是心动,相识是惊喜,那么与《诗经》的熟识便是喝了一杯陈酿好酒,长醉不醒。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 吴炳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