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地区朝鲜族幼儿的幼儿园环境适应行为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纲要》强调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园环境适应关系着每一个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以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6岁的幼儿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情况及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入园生活、学习、同伴等方面的适应,进一步揭示了朝鲜族幼儿的幼儿园环境适应行为的现状,引发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环境适应的关注,采取适宜措施,引导幼儿顺利度过学前期,做好幼小衔接,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朝鲜族;幼儿;幼儿园环境;适应;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牡丹江地区是黑龙江省朝鲜族散杂聚居区,开办的朝鲜族幼儿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幼儿园环境适应不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幼儿园环境适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幼儿园生活适应,即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适应;二是幼儿园学习适应,即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维度进行分析;三是幼儿园人际关系适应,即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等社会关系。通过对朝、汉两个民族儿童对幼儿园环境适应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比较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发教师对幼儿园环境适应的关注,做好幼小衔接,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朝鲜族儿童入园适应常见的问题
以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6岁的幼儿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情况及行为表现,揭示了朝鲜族幼儿的幼儿园环境适应行为的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幼儿园生活适应——饮食、生活习惯差异,影响幼儿园入园适应
朝鲜族与汉族交往的日益频繁,族际婚姻增多,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受主流文化的冲击。朝鲜族饮食注意保健与食疗,其中发酵食品最具鲜明特色,如大酱、泡菜和酒;饮食以蔬菜类为副食,蔬菜中含有;日常主食主要有饭、糕、面条、粥等。其中饭以大米为主,小米、高粱米、玉米、黄米、糯米等杂粮为辅。这与朝鲜族的历史发展、生产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彰显了传统的农耕文化特征,体现了注重自然的多元融合。但随着社会化进程,受主流民族饮食环境的影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为了幼儿正常生长发育,营养膳食极为重要。在幼儿园膳食工作中,兼顾荤素、粗细、干湿搭配,只有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同时,朝鲜族家庭多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穿衣、叠被、梳头、洗脸、洗衣、端饭,一律包办代替,这无不影响着幼儿的独立性,入园后容易出现一定的不适应问题。
(二)幼儿园学习品质适应——语言环境差异,学习负担重
随着社会变迁,为了融入主流社会,与汉族频繁交往,族际婚姻增多,语言生态环境悄然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民族语言环境逐渐缺失。调查得知,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对民族语言的传承不重视,习惯使用汉语与幼儿沟通或交流,更倾向于营造一个以汉语为主的家庭語言环境,导致家庭民族语环境缺失较为严重。朝鲜族幼儿入园,面临着双项任务,既要学习朝鲜语,又要学习汉语,但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一般学习负担较重。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兴趣降低,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因此,利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实施民汉双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所赋予民族幼儿园的特殊使命。同时,隔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急切,希望幼儿在园以知识学习为主,忽视幼儿能力、品质、行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将幼儿教育视为小学教育的准备,对其缺少正确的认识。长期以往,造成朝鲜族儿童学习欲望低,这与接触面窄、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期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幼儿园人际关系适应——对特殊群体关注不够
自20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朝鲜族人口开始大量外流。具有地缘优势的朝鲜族作为跨境民族,纷纷到韩国、日本等国输出劳务。同时,随着韩资、日资企业大量进驻中国,也纷纷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外资企业打工。朝鲜族留守儿童,大多具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但由于长期缺位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造成心理、行为、品德等方面表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朝鲜族留守儿童性格发展状况不佳、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态度比较冷漠;自制力薄弱,对幼儿园环境缺少良好的适应。不论父母单方还是双方不在身边、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不听祖辈教导,性格偏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不听话,喜欢插嘴,注意力易分散,不合群,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偶尔会有说谎等不良行为,影响着同伴关系、师幼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一方面幼儿没有好与坏,关键在于引导,全社会对幼儿园留守儿童关注不够。随着城市化进程影响,民族文化的“根”难以植入幼儿园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伴随家庭结构的变化,民族语言环境缺失,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朝鲜族幼儿园应加大民族文化教育
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有着爱干净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幼儿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加大民族文教育,逐渐形成幼儿的民族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养成热爱本民族的情怀。加强民族饮食、服饰、礼仪、信仰、传统节日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发掘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朝鲜族幼儿园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开设了民族礼仪、民族舞蹈、民汉双语、民族艺术、民俗等课程,注重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幼儿从中感受到特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为热爱本民族文化奠定情感基础。同时,双语教育作为民族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课程实施成效。访谈得知,部分家长认为幼儿阶段有必要实施双语教育。因为幼儿年龄小,语言学习不仅时间短而且成效明显,学习朝鲜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朝鲜族幼儿园可以从小班就开设朝汉双语教育,通过会话活动让幼儿掌握和学习本民族语言,由教学组长或负责语言教学的教师来承担,开展双语教育专门培训,面对幼儿园没有双语教材的尴尬,组织专家、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为民族语言的学习与发扬注入新的活力。 (二)家、园、社相结合,以性格养成教育为切入,做好幼儿入园准备
从个体发展来讲,幼儿园期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可塑空间极大,而家庭结构不完整和隔代溺爱教育都不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影响儿童未来发展及社会成就。根据朝鲜族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充分考虑成长的阶段的特殊性,从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加以考虑,通过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逐步养成健全的性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尽量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汉族家庭结构一般为421,多為独生子女,独子是家庭的中心,娇生惯养。而朝鲜族家庭以多孩为主,尤其随着出国打工热潮的发展,父母一方单独带孩子或祖孙隔代抚养越来越普遍。据保守估计,朝鲜族留守儿童占朝鲜族学生总数的55%,甚至有些学校高达77%以上,规则意识弱,自控能力差,常常出现肢体冲突。
朝鲜族留守儿童的产生受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规程》(2016)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要以性格教育为突破口,重视加强家、园、社的沟通,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扶制度不可少,由教师、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等方式,弥补家庭关爱,以一种管理机制;宣传育儿理念和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重视幼小衔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次重大的转折,衔接的好与坏,关系着幼儿更快的适应新的生活,也关系着幼儿的社会学发展。作为教师应加强学习与科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切实做好幼小衔接。首先,做好生理适应,从作息制度、生活管理、环境设备、合理饮食等方面着手,关心幼儿情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做好心理适应,从学习任务、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规则意识等方面着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再次,做好能力适应,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成正相关,应注重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最后,做好学习适应,基于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诸多方面的差异,如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学则有了课业负担,从幼儿园大班有目的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养成勤于动脑、遵守纪律的好行为。关键在于教师要敢于探索与专研,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的意义,发挥教师队伍的集体力量,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幼小衔接工作。
(四)引起政府对朝鲜族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幼儿园应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强化父母及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态,健全人格发展。第一,面对监护人教养方式不当,重养轻教,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第二,加大朝鲜族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让每一个幼儿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第三,做好关心留守儿童的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人为留守儿童献出一份爱心;第四,社会福利机构要敢于担当,定期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料理家务和生活起居。第五,政府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政策倾斜,积极研制符合本民族的合理性政策。总之,社会引导、幼儿园管理、家庭教育、幼儿自身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赵元猛.关注朝鲜族留守儿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1)
[2]崔英锦.关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学术交流.2011(07)
[3]郭姝雯.朝鲜族留守小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牡丹江地区朝、汉儿童幼儿园环境适应行为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JJC1316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元猛,男,黑龙江伊春市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等方向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