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在读写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助力语文比较教学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材料,求同存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比较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点,再借助教学语言的引导与刺激,试图让学生内化理解,结果往往是比较冲突不强烈,学生理解不透彻,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呈现比较内容,增强对比效果,能很好地解决上述一些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照比较分辨形近汉字
汉语中有不少形近字,对学生的识记形成较大的困难。对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定的识字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所发现,记牢字形,事半功倍。
例如“颗”与“棵”,它们音同、形似,低年级同学经常会将它们弄混。若采取从语义上分析的策略,对低年级小同学来说收效甚微。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出示两组图文进行对照:在红豆、棋子、珍珠及樟树、桃树等图片的适当位置依次呈现文本,引导朗读:一颗红豆、一颗棋子、一颗珍珠;一棵樟树、一棵桃树……这样既直观可视,学生在赏图读词中,又能潜移默化地领悟:原来“颗”是指一些小而圆的、粒状的物体,偏旁为“页”;而“棵”主要指树木等植物,偏旁为“木”,从而在比较中分辨出两者的分别,以后不至以混淆。
二、类比分析把握修辞本质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修辞手法并要求有一定的运用,但对小学生来说,有不小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欣赏其表达效果的美妙,进而把握本质,正确运用。
三、对比探究体味语言魅力
语言文字的理解,需调动学生主动性,在逐步探究过程中加深印象,牢固理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语言,感受画面。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在阳光照耀下,成千上万只黄蝴蝶金光灿灿,十分壮观”这一重点句,为了让学生理解“成千上万”、“壮观”的含义,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几只”、“十几只”等一幅幅“不满意的画面”,再渐次增加数量,递进呈现“成千上万”只蝴蝶飞舞的“壮观”场景,文本与图像交互呈现,层层深入,对比明显,视听冲突强烈,这一环节,在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重点词句的同时,还让学生享受到语言的美感所带来的恒久震撼。
四、重组比较剖析教学疑难
苏教版语文三至六年级很多课文都有对比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内容重组整合,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剖析教学重难点,领悟文章主旨。
如《夹竹桃》一文,为了表现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作者在3、4两个自然段将它与院子里的十四种花作了比较。为了增强这种比较效果,教学时,可先从第4自然段入手,紧抓一句“奉陪了谁?”进而引出第3自然段院子里众花花开花落的情形,研读文本再配以课件动态演示,形象地表现夹竹桃的“花开三季,无不奉陪”之“韧性”。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之后,再出示重组文本配乐引读:
春天,院子里花团锦簇,而在大门内,夹竹桃默默地在那里(迎风吐艳);
夏天,院子里满园生辉,夹竹桃默默地还在那里(迎风吐艳);
秋天,院子里玉簪花、菊花迎风怒放,夹竹桃默默地仍在那里(迎风吐艳);
夹竹桃迎过和煦的春风,送过盛夏的暴雨,度过深秋的清冷,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这样通过重组提炼,对比衬托,音乐渲染,产生情感共鸣,于潜移默化间,积累了语言,并将夹竹桃的“韧性”植根于学生的心里!
五、群文统整拓展阅读能力
当前,群文阅读这一语文阅读的新形式应运而生,这种方法统整课程,深入文本的内部,重视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形式,关注内部结构与所呈现的信息等内在的统一性,让学生在群文的阅读探究中掌握同类文章的内容特征、表达形式、阅读思维方法,发展和提升阅读能力。信息技术为群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可以将一册相关文章进行统整,也可以将不同册的文章进行重组,更可以将教材选文外的相关文章统整在一起,继而分析比较,发现统一性,形成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如杭州市天长小学高利佳老师的《“反复结构”童话群文阅读》中,高老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了《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七颗钻石》四个故事,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初入阅读情境。然后教师以“着重理一下故事情节”为议题展开探究学习,参考呈现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情节图指导学生分析《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这种方法迁移运用,给剩下的两个故事梳理情节,在小组汇报呈现结构图后,教师归纳出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故事里有三四个差不多的情节,有一条线索将它们一个一个串联着,由此引出“反复结构”。群文阅读既“求同”也“明异”,教师又利用出示的结构图的直观效果适当引导分析比较,发现《小壁虎借尾巴》的情节是并列关系,可以调换顺序,而其余三个故事的情节是递进关系,不可以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轻松呈现四个故事,通过“情节图”的直观分析比较,让学生对这种“反复结构”童话的情节特点有了直观而深刻的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发现了此类故事的阅读思考方法,大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学习关于送别的古诗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赠汪伦》《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阳关三叠》等几首诗同时呈现,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借助flash媒体展现诗歌意境,让学生在朗读、感悟、比较中发现异同:这些诗都是送别诗,但送别的方式却各不相同。《赠汪伦》以诗相送,饱含着朋友间的深厚友谊;《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相送,流露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别董大》以话相送,给朋友以信心,以力量;《阳关三叠》则是以酒相送,充满担忧,表达关心。但不论是何种方式,都是以情相送,以心相送。在比较赏析中,学生不知不觉融入诗境,领悟诗意诗情。
结论:信息技术己成为语文比较教学的得力助手,有力推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在比较中求同存异,能达到发现问题本质,获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成学习目标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