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变方式,为习作教学寻一处“源头活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做游戏、创设情境、回忆生活经历等方法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写作世界中去。
  【关键词】习作兴趣;教学方式;游戏;情境;经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00-0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现如今学生害怕上习作课、害怕写作文,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学生的作文或枯燥无味,像记流水账,或词藻华丽,却充满虚情假意,在字里行间找不到真实的经历,缺乏真情实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一直在思索并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作文,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下足功夫。
  一、巧用游戏,乐于思考
  将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活动,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具体步骤可分为“玩、说、写”。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表达出来,最后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三年级学生刚从二年级的写话过渡到习作,难免有畏难情绪,第一篇习作就是《我的课余生活》,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课余生活,学生没有方向可说,更没办法把习作内容写具体,如何让他们写出生动、真实的习作呢?我想到了孩子们的最爱——做游戏。在教学这篇习作的前一个星期,我利用课间时间,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分时间带他们出去做游戏,“老鹰捉小鸡”、“跳格子”、“扔沙包”、“打羽毛球”、“溜旱冰”......在玩之前我总是要求学生要记得留意游戏中同学的表情、动作以及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并在游戏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学生玩得开心,观察得仔细,在之后的习作课上说得有条有理,写得生动真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中去,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增强体验,激发了习作兴趣,也造就了思维。
  二、巧设情境,乐于观察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师必须引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和训练。
  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认真思索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在人物外貌描写的习作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学中以《我最好的朋友》为题,让学生写出好朋友的外貌,写完后让其他同学猜猜他写的是谁,猜得出来,证明有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写具体了,猜不出来,说明没有抓住人物特征。课堂上,学生兴致高涨,个个瞪圆了眼睛观察周围的人,这时我再适时地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人物最与众不同、最突出、最直观的特征,才能让人一下就认出来。经过这样一点拨,有些一开始抓耳挠腮不知如何观察的学生,茅塞顿开,甚至提笔记下了自己观察到的关键信息。观察后,顺势让学生写下,并在班级里分享。整个课堂也不再沉闷,时不时地发出笑声,响起掌声。
  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中,我發现了第八自然段描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一个很好的读写训练点,于是我做了“精”的处理。先让学生读文,找出作者的所见与所想,让学生体会现实描写与合理想象相结合的妙处,接着创设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试卷发下来后的考生百态。让学生观察图片上考生的表情并联系生活经历写一写。
  期中考试的试卷发下来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绩,神态各异:
  有的,好像;
  有的,好像;
  有的,好像;
  有的,好像......
  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全班交流后,学生兴致勃勃、轻轻松松地写下了这样的练笔:
  期中考试的试卷发下来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绩,神态各异:有的手舞足蹈,好像这次出乎意料,考出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有的愁眉苦脸,好像很不满意自己成绩,担心回家又要吃一顿“竹笋炒肉丝”;有的高昂着头,好像考了全班第一,骄傲得要到天上去了;有的抓耳挠腮,好像在暗自责怪自己不该如此粗心大意......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一随文练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不再把“写”当做是一项任务,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巧忆经历,乐于表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根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感受最深,也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课上,围绕着“难忘的童年”主题,我让学生分享了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可是一开始,学生都面面相觑,眉头紧皱,不愿意发言。有的甚至告诉我,每天都是上学放学,没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就这样沉默了约有3分钟,我开始跟学生们说着自己的童年趣事,惹得他们哈哈大笑,争着说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
  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平时非常腼腆的男生出乎意料地举手要来分享,但是他似乎又有些犹豫了,刚举起来马上又放下。我本想叫那些手举得老高的学生,但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给他机会试看看呢?也许他的故事很精彩呢?他果然没让我失望,在接下来讲的童年在老家骑猪的故事时,他生动的描述和滑稽有趣的动作惹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们似乎被那个腼腆的男生有趣的“骑猪记”感染了,争先恐后的分享了一个又一个的趣事:给兔子的鼻孔喂草、耍小聪明和妈妈“斗智”、天上掉下鸭屎、把鸡屎当成巧克力吃了……他们兴奋不已地说着,连我也被感染了。他们还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趣事、傻事。接下来的习作课上我让学生们把自己刚才分享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原想先指导如何写,不曾想有些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把自己的趣事、傻事写在了作文本上。学生们一反常态的齐刷刷地埋头奋笔疾书,没有一个会抱怨不知道写什么。真是让我惊喜连连。写完之后我抓住时机马上让他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互评。以往这个环节是学生们最为难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修改,只是单纯的圈圈错别字,画画好词好句。今天却不一样,我换了个方式,先让他们把自己的习作读出来,让全班一起评一评,提提意见。结果他们的修改能力也是让我刮目相看,“我觉得他这篇应该先写为什么想要骑猪,然后再把骑猪的时候的具体动作描写出来,可以多一些心理描写……”、“我觉得她这篇题目用《童年趣事》很普通,可以根据内容拟个更形象的题目,比如说《种瓜得瓜,种豆未必得“豆”》……”
  上完习作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平时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我总是习惯了大包大揽,不放心这个不放心那个。每次习作课总是找来一大堆的方法指导和范文,生怕学生写不出来。直到这一次的习作课,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真是错了。其实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缺少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息息相关的话题可写。像这种贴近自己生活的童年趣事,孩子们可以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何愁写不出来,写不生动呢?何愁没有好题目呢?
  新课标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我想,其实习作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只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都会乐意去写,在快乐中学作文,不再把习作当成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年版.
  [2]《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新作文出版社,2017年第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2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