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域文化校本化的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大多选择传统文化、阅读引导、文明礼仪等,但对能引发学生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地域文化却很少涉及。课题组认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特殊的价值。
  关键词:地域文化校本化;资源价值;发展价值;教育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实施好国家课程以外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特殊的价值。
  一、地域文化校本化的资源价值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立德”为纽带,以“树人”为方向,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是每个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站立的平台、着眼的目光等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学生的发展水平、认知程度和呈现特点也就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施好国家课程以外的课程,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学生的发展。
  通过实践探究可知:地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化、饮食、历史、地理和方言等特点,正是各地各校可挖掘和利用的特有德育资源。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事迹、红色革命历史、各类特色饮食、地理环境位置等的系列学习,熟悉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全方位发展,容易引发强烈的自豪感和爱乡情,对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有远见、有意义、有价值的必要创新和尝试。
  二、地域文化校本化的发展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得是这样的人;想要学生走多远,取决于教师的眼光有多远。教育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群体的思想和专业。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教法娴熟、师德纯正,更要积极进取和努力向上,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典范,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悠远的影响。事实证明要求学生“爱学习、好学习”的教师,也要有终身学习和进取的意识,时时进行知识的更新、理念的转变和专业的发展。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正是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一种体现。特别是教师着手对熟悉的地域文化进行梳理、整合、筛选、加工和改造,使其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职业幸福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产生巨大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获得创造的快乐和愉悦感的途径之一。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而是成为有创造价值和生命活力的研究者、反思者和实践者,从而有效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地域文化校本化的教育价值
  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发展方向,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民族情结、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人。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是个重点和难点。如何能卓见成效地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是各学校比较棘手的事。德育最忌“大、空、远”,大道理虽宏伟但空旷而遥远,让学生感到无法企及而自暴自弃;而“小、实、近”的做法,却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触摸到自己改变、进步和效仿的榜样、力量和源泉。所以,地域文化校本正是从学生的熟知的历史人物、英雄事迹和红色文化等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循循善诱的引导,把活泼、丰富、通俗的地域文化与枯燥、严肃、单一的德育结合起来,使青春期的懵懂少年汲取地域文化的精华、养成积极健康的“三观”,最终学会做人和做事,也切实可行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地域文化校本化,不僅能体现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更能积极促进师生双方的成长和发展,是极其有价值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宋时春.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
  [2]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