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资源开发与教材整合方面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的发展,以网络信息媒体为代表的网络科技逐渐进入中小学教学课堂。微课作为信息化、网络化的新型教学资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有鉴于此,笔者在分析微课特点和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做好教材整合、挖掘当地文化和建立微课平台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与实验性质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教材;资源整合;策略
高中语文不仅承担着传授汉语言文化的重任,还有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相较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微课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是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现代化的表现,符合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要。不仅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节约他们的学习时间,促使其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重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使他们有更多地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一、做好教材整合,制作精品微课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根据教材各单元的内容、每篇文章之间的互补性或相似性,做好资源的整合,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分析、删减、精简、总结等环节后,制作精品的微课,既有利于深化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程度,有利于方便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开发教材资源,提高微课与高中语文结合教学的效率。
譬如,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笔者就经常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整合,在此基础上,再制作微课,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筆者就以文章的时间为归类点,以“先秦文学”为一个课程主题,将该篇课文与《荆轲刺秦王》、《氓》、《采薇》整合到一起,从语言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了解先秦文化中文章和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认识烛之武退秦师的关键语言,荆轲刺杀秦王的准备步骤、进行过程和最后结果,两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用途。这样的教材整合教学,不仅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针对性的指导,还将四课的知识化繁为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四课的精髓,增加其对先秦文化的了解,效果非凡。
二、挖掘当地文化,打造特色微课
要想最大化促进微课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微课资源。这一方面是因为人都有乡土情怀,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高中语文有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发掘,正视契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体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当地文化与高中语文课堂的对接。
譬如,秦皇岛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高中语文教学和微课的制作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素材。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除了将文章的文化常识(精简)、成语典故(如布衣之交、攻城野战等)知识做好梳理外,还增加了一个“秦皇岛先秦文化历史”的小专题,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它在上古先秦时期所属的国家和4000多年的辽西文化特点。这样制作的微课在主题鲜明的同时,在合理的限度内增加了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微课的特色,使其在众多的微课资源中脱颖而出。
三、建立微课平台,丰富课程资源
虽然微课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时代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当前的许多微课学习平台内容杂乱无序,看似来很丰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的内容很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系统,部分内容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不相符。因此,教师一定要建立与本班级相对契合的微课平台,丰富课堂资源,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发展。
譬如,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笔者就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建立了语文微课教学平台,主要将其分为教材内容、当地传统文化、其他课外资源、教学方案、教学设计、重难点资料补充、习题训练等板块,除了上传必备的微课视频以外,笔者也会上传相应的其他资料,让学生在该平台上观看有关视频,利用相关资料辅助自己的理解课程内容,突破重难点,巩固自身所学,同时记录每个学生每一个的学习情况,定期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微课教学的方针,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总而言之,微课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学改革运动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与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做好教材整合,制作精品微课;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微课;建立符合班级和学校教学状况的微课平台,丰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从而构建有效的现代化课堂,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秋.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8(15):73-74.
[2]张靖.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1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8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