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意象”天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意象”一词古已有之。《周易·系辞上》记载:“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这一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经过历代文人反复的传承、运用、发展,逐渐积累起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凝聚着数十代文人才子心血和神思,有些文学意象早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文学作品才具有了极强的生发演绎效能。
  一、脉脉含情语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道尽了爱情的伟大力量。爱情,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有男女相爱的真挚与纯洁,有思夫的缠绵怅惘,也有对负心男子的批评怨懑……
  “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最早进入国人的诗学视野是在文学源头的《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十六个字形象地展示了在桃花盛开的春天里,如花女子婚嫁的情形。由娇艳桃花想到年轻女子是一个自然朴素的联想。此外,桃花盛开之时也是青年男女花前月下的黄金季节。想必这也是后代文学作品中大量以花喻女人的手法之缘由吧。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历代人传颂。相传这二人都酷爱桃花,因而宫中多种桃树。唐皇还曾亲自折花插入贵妃发髻,称赞桃花映衬下的贵妃愈发动人。桃花,遂成为爱情的美好象征。
  “人面桃花”是中国文学里的一个经典意象,其背后隐藏着唐代诗人崔护笔下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明媚的春光里,诗人邂逅了一位美丽少女。少女依桃樹而立,桃花因美人更加绚烂,美人因桃花更加娇艳动人,诗人不禁感叹“人面桃花相映红”。自此“人面桃花”被奉为经典,用以形容女子的美丽面容与娇艳的桃花相互辉映,也用于表达因不能与所爱慕的女子再次相见而产生的怅惘心情。柳永的“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就是一例。
  桃花形色娇艳,许多墨客骚人都钟情于此,陶醉在花开的浪漫里,心碎于花落的伤感中。“红豆生南国”
  相传先秦宋国韩凭夫妻徇情而死。苍天为二人情深所动,一棵梓树竟生长于二人坟前,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相思之情是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始人相思诗,成为男女之间抒发爱恋相思的新意象,甚至由此产生了爱情巫术。唐代小说中记载,以相思豆(即红豆)入药,辅以“相思咒”祭祀,可使“爱恋密浓”。唐代诗人温庭筠作“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红豆嵌在骰子里比喻相思的入骨程度,表达女子对离乡情人的爱恋之情、相思之忆。
  唐代晚期,红豆出现了第二种象征意义——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颇为赏识的梨园弟子,因安史之乱而流落漂泊。他曾在筵席间演唱起“红豆生南国”。这首创于开元盛世的《相思》,唤起了人们对于唐玄宗和繁华盛世的深切回忆,反观玄宗失位奔蜀,盛世不再的惨痛现实,众人皆唏嘘不已。李龟年自己更是忧思欲绝,昏厥四日。
  思念,人情之常。鲜红浑圆的红豆尽显热烈、坚贞的东方情愫,这与相思之痛、爱情之烈、故国之思、爱国之情有着明显的相似性。红豆,这凝结相思深情的种子,便由此引发了中国人绵延千年的相思情愫。
  “微雨燕双飞”
  燕儿双双,栖则交颈、行则相随。如此的生活习性使人联想到爱情生活,故常以燕侣比喻夫妻和谐,如“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表达了相爱男女愿如双燕般恩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可是,呢喃亲切的燕子落在孤寂者眼中,便是另一番滋味了。“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清秋的早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清寒,燕子双双飞过帘幕远去。这极普通的景物对女主人公来说却不寻常。微寒的秋日里,女主人公孤身一人,看到燕子双栖双飞,孤寂凄清之感油然而生。而燕子的双双离去,似乎也带走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如此巧妙地用燕子的双栖双飞来反衬人的形单影只,不写人而见人,不言情而感情,女主人公的细腻心理表达得委婉而含蓄。
  无论是“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还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惆怅嫉妒,抑或是“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的爱情讴歌,比翼双飞的燕子总能撩拨起文人骚客的思春情怀,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情感与期盼。
  二、绵绵思乡情
  乡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士大夫十分偏爱的主题。千百年来,饱受羁旅之愁、官场之难、劳役之苦的游子用诗词歌赋聊表思乡、怀亲之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月是故乡明”
  “月”是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最早在诗篇中出现月亮的身影,要追溯到《诗经·陈风·月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简洁而优美的16字,勾画了一位男子对朦胧月光中的窈窕女子的爱慕不得之哀叹。从那时起,人们似乎就给“月”定下了无限伤感的基调。
  月圆如盘,有团圆美满之意;月残如钩,有残缺飘零之感。苏轼一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至今,月亮都只有一个,不过是赏月之人的心境不同罢了。无论是漂泊在外还是团聚于家,所见之月都是那一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千里之隔难相见,这深深的思家之情教人如何排遣?无奈,只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照中天,千里可鉴。人们便将满腔乡愁寄托在明月之上,祈盼明亮的月光能将思念传递给家人。
  “鸿雁几时到”
  作为候鸟的大雁,随季节迁徙,年复一年,回环往复。春去秋来,人们总能看到它们在万里长天之上排着整齐的队形,或成“一”字,或成“人”字,嗷嗷呜叫,展翅翱翔,消逝在遥远的天际。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诗人就动了回家的念头;可直至今日大雁也已北归,人却因远谪而滞留外乡,羁旅伤感之情深重。问“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这是独在异乡,身为异客的游子的心声啊!夜色已深,归雁的哀鸣再次勾起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游子仍夜久不能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鸿雁”还是“书信”的代名词。汉武帝时苏武奉皇命出使西域却匈奴被扣留。匈奴人令其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而不得归。对外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诈言曰:“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苏武乃得归。这便是“鸿雁传书”的由来。自此,文人多以鸿雁指代信使,以寄托思乡怀亲的情愫。“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老病有孤舟”
  在诗文的海洋里,有满载春水的轻舟,有风轻云淡的扁舟,有风雨交集的危舟,更有暮野苍穹下的孤舟。漂泊在海上的一叶扁舟,在心无羁绊的旅人眼中象征着不羁于物、自由潇洒,而在感伤落寞之人心中,便是孤独失意、飘零无根。
  “漂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他们或因生计,或为科举,或因仕途,“舟”表达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羁旅乡愁之情。
  这是一位士大夫的剖白:一叶扁舟在浩浩荡荡的江水中何其渺小,犹如广阔天地间游子的飘零。孤舟一只,是我漂泊在外的凭靠,更是我羁旅之愁的寄托。那载不动的乡愁,便和着潺潺水声在暮野里酝酿。“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居旅异地,苍茫大海中,只有冰冷的客舟与我做伴,心中如何不凄凉?我只得以舟自喻,以表心中的忧伤。“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想我离家在外,宦游数十载,落得多病之躯,却将在这一叶孤舟中落寞离世,真是令人感慨啊!
  虽身在千里之外,心却与家相伴。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一山一木,都能拨动游子心中那最脆弱的心弦,谱写出最动人的思乡情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4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