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导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安全逐渐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机不离手”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如何顺应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应对手机媒体传播方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良性发展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网络舆情;舆情导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2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教強国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移动互联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由于手机媒体的方便、快捷,QQ、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表达观点,进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成为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手机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在面对手机媒体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中,在预警能力、处置能力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舆情主体的特定性。相对于其他舆情而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特定的即大学生。他们年龄相仿、生活习惯相似、知识背景相同、思维模式趋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校园内出现的热点问题能快速做出反应,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同时由于他们社会阅历较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在对校园热点问题的信息处理中易受外界干扰,加之网络传播迅速的特点,高校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影响到高校安全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内容不仅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事件,如学费收缴、入党评优、教学水平、校园安全、住宿环境、食堂物价及卫生等等,他们对这些问题比较关注,一旦出现问题,学生们比较喜欢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进行评论并大量转发。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内容还涉及国家发展政策或外交动向、重要人物及时问节点等各个方面,如教育改革、民族宗教问题、外交关系问题等都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讨论。
  传播方式的特殊性。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在高校新媒体主要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大学生对话语权的渴望,使得新媒体中自媒体成为高校网络盥情传播的主要方式。自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麦克风”,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成为自己的意见领袖。大学生们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媒介来表达自己,甚至为了博得眼球,会发表一些所谓的个性言论引起关注。这种去权威化的传播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大学们言论自由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会导致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甚至真假难辨,加之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健全,极易引起因不良言论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
  二、手机媒体传播方式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机不离手”的现象愈发普遍,手机成为大学生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体源,对舆情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强大的交互功能,打破舆情主体的时空限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手机媒体是一种交互性强的开放式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受众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定制特定信息,并能参与互动和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舆情主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参与到舆情的传播和讨论过程中,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影响下网络舆情发展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成为不可控的一个因素。
  多样的传播方式,改变舆情内容的传播速度。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传统的手机仅仅只能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单一功能。智能技术下的手机媒体可以进行文字、图片、影像、邮件等等多种方式的传播,可以通过一种或几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对舆情内容进行传播,更加快速逼真地进行事件报道,增加受众的可信度,激发受众的情感,使舆情传播加人情感色彩。同时,由于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在事件报道和舆情内容发布时会出现内容断章取义,特别是通过视频、音频等影像方式传播时,一旦激发受众情绪,盥情内容会快速传播,甚至会通过线上号召线下进行集会、游行示威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在对高校事件的报道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挑战舆情客体的判断能力。手机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的传播模式,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没有太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而手机媒体的传播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数据源。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带有多元价值取向,加之网络自由化,信息经过多次转发甚至再加工后有可能严重失真,也有一些信息在发布时加入个人情绪化的意见,很快成为点燃公共舆论的导火索,这些都对舆情客体即舆情接收者的判断力提出挑战。而高校网络舆情客体又是大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容易被情感左右失去理性判断,容易被现象迷惑失去透视本质的能力。因此,因势利导,提高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准确掌握舆情发展,积极引导舆论动态,成为网络舆情导控的重要内容。
  三、手机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导控研究
  分析手机媒体传播特点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正视手机媒体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是发挥手机媒体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导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发挥新媒体在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早发现
  高校党委宣传部门是高校对外宣传的喉舌,同样负有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整体筹划干预的职责。面对以手机媒体为主要传播源的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党委宣传部门要专门成立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运用舆情检测和分析系统进行手机媒体的检测,如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评论数量、转发数量等指标进行异动观察,对舆情的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对负面信息随时发出预警。结合移动公司在学生办理手机入网业务时进行实名登记,便于从源头上进行信息的实名追踪,尤其是对舆情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意见领袖”进行追踪,安抚情绪,避免事态扩大。在监测预警中,对于肆意散布谣言、发布失真信息的舆情要快速查实,并运用学校官网和手机媒体官方平台进行澄清,并对消息发布者及传播者进行调查和处理,在学生群体中起到预警作用。   同时,重视同辈群体的影响,高校可以建立一支学生网络舆情领袖。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政治过硬、素质较高的学生骨干组成一支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在大学生们经常关注的手机社交平台发布正能量的帖子和言论。用正能量价值观和积极的言论来影响广大学生,提高学生们的网络素养,使学生们更能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早报告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班级的概念逐渐被弱化,而以寝室为主的集体逐渐成为高校发展趋势,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书院制”的管理模式,这是对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高校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同样,在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中,也要顺应这种管理体制的变化,成立以宿舍长——住楼辅导员——学院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党委宣传部门等层层紧密联系的信息传达渠道。尤其是宿舍长和住楼辅导员,他们是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环节,最早能关注到学生思想动态的环节,也是决定了学校相关部门能否第一时间获取舆情动态的环节。在舆情发展中,信息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畅通,瞒报、虚报或者漏报都会导致舆情事态发展的不可控性,甚者会对高校造成不可估计的社会影响。因此,确保信息传达的畅通无阻成为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建立合力的处置机制——早干预
  在舆情发展中,仅仅依靠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舆情干预。在不良舆情内容发布时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和处置,对待不同程度的舆情发展可以区别对待。一般舆情可以采用信息报告制度中的由舍长到学校党委部门层层进行干预,对待关系到学校发展、学生安全等重大舆情要立即由学校党委部门进行干预甚至是上报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干预。采取删除不良信息、官方网站和平台发布辟谣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方式进行舆情干预,对信息发布者进行思想教育和后期跟踪帮扶,让其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同时,单靠这种事后干预处置的方式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方法,高校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事后教育尽量转向事前教育。首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理论讲述、案例分析、问题思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遵守网络纪律,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其次,与时俱进,探索新媒体下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要注意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自身特点,在课堂之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手机媒体进行多方面、多渠道、多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最后,建立与政府、公安机关、媒体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与传统媒介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不同之处,我们要掌握其传播特点,采用多部门、多途径、多方法等形成合力,使高校网络舆情良性发展,为高校安全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