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效率方法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院校跟普通高校的教学宗旨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院校都要进行有规划的教学,让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职业院校就是具体为某种职业培养人才的院校。对于职业院校法律课程的教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模式,让学生快速学会法律知识,为将来形成法律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职业院校;法律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4-01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6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有可能在人们印象里,职业院校不如普通高校的影响力大。但是职业院校也是有好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设备。一个学校的好坏的评定應该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为标准。职业院校可能只是有目的的培养某些专业的人才,没有普通高校涉及的范围广。但是职业院校的职业性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该行业必备的技能。职业院校的教师会进行高质量的授课,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进行职业教学的关键。在本文,我将从职业院校法律课程的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面向职业岗位,要符合职业的需求
  通过以上的说法,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要注意知识的专业性。课程教学分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基础课程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步入社会的初级能力;专业课程要掌握该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必要时,要针对岗位的需求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岗位。
  (二)课堂教学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能力提高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职业,教学内容也会有不同,他们的课程内容跟教材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具备相当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要具备创新精神,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有三个优点:第一,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个体及社会的进步。
  二、当前制约职业院校法律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透视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科化痕迹明显,针对性不强
  在对职业院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完全按照新课改的标准,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改革,他们只是重点教学法律课程的14门课程,对于其余的课程采取不予重视的态度,这样每个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区别,教学内容痕迹化太过明显,教学内容完全依靠课本,不能突破现有形式的束缚,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没有太大的作用,只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满分,难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不能体现出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当教学内容跟实际出现偏差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改变,学生会对学习的知识失去兴趣,会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对未来的就业没有联系,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抵制的思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没有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弱化了教学的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
  据调查,现代职业院校法律课程的教学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摆脱固有学科体系的束缚,在各个课程的教学上面,仍然只注重法律课程的学科,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却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与职业要求联系起来,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学习特别多的知识,不管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管知识是否对未来的职业有关系。即使有的教师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但是法律方面的知识是多而烦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再根据新修订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设计》,它把课程时长规定为1800学时,在这样的要求下,要想完成指定的目标,在每一节课上的教学任务会特别繁重,基本上上课形式就是老师把要讲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听讲,丝毫参与不到课堂,学生无法完成自己的思考,无法真正达到自己学习,这样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达到岗前培训的需求。在这种死板的教学之下,学生只会机械的思考,不能掌握真正的实践能力,有可能会成为知识机器,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未来的工作达不到真实的作用。
  三、提高职业院校法律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在进行大学课程的教学时,其实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课余时间会比较多,因此,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优化课程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岗位定向性、针对性
  1.根据职业院校法律类专业就业去向和职业岗位任务重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法律体系应该根据毕业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单位变化所需掌握的知识、素质来进行教学改革。在辅助类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应该提升法律职业的专业素养,认真记住各项法律,通过案件分析,提升对于专业知识的熟识度;其次,提升法律职业的伦理教育,主要是指从事该职业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然后是,提升法律职业的理性教育,这个主要指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章制度,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分析案情感性大于理性;最后就是辅助工作技能的提升,像是文字录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这些都是以后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应该具有的能力。传统的法律课程学习分为三部分,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只是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对于以后工作的从事没有太大的作用,为了满足以后工作的要求,教师应该去了解岗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再将这些课程加入学习的课程中,让学生多去参加实训,在暑期或者课余时间进行体验,让课程不单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可以真正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让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很好的适应力。   2.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通过对岗位需求的调查,我们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有了初步的假设,即确定了初步的原则为必需、够用、实用。根据这个原则整合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学习。第一,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将一些有联系的课程进行合并,将没有联系的课程进行分类,抛弃原来的学科体系,让每个课程之间都具有关系。对于两个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一个核心概念将两者联系起来,在根据不同的知识体系分为不同的模块,这样可以将相同的内容合并,减少课时不足的问题,有效的利用课上时间,解决学生学习重复课程的烦恼,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方法虽然整合起来比较麻烦,耗时耗力,但是却可以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多元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1.分统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法律学习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这两个模块,分就是将这两个模块分开教学,合就是把这两个模块结合到一块形成新的板块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法律时,会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法律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需要进行真正的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案例,相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在学生解决完之后给予建议。对于更复杂的案例来说,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块解决,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注意所学的知识点和应该具有的法律道德,伦理道德等,让学生在听讲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让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实践跟学习合二为一的效果,为以后从事法律职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单一,对法律课的教学效果有抑制作用。所以学校组织学生去法院、检察院等进行参观对教学很有利。能够让学生了解司法机关办案过程和日常工作流程。还可以邀请法官或检察官参与到课堂中去,给学生讲授法律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去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入基层和社區进行法律知识的调研和宣传。将法律知识融人生活和社会,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的主体为学生,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教师以岗位需求的能力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到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掌握该环节的基础知识,获取相关职业的必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完成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适用于应用性课程,可以解决当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过分依靠教材内容的缺点,解决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通过虚拟问题的建立,学生可以在解决虚拟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到知识的记忆,将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在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当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针对目前社会离婚率较高的现象,为学生讲解学习婚姻家庭法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播放一些由于不了解婚姻家庭法而导致离婚双方出现违法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了解婚姻法中的重点内容。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将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四、总结
  总之,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明白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力,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达到教学内容和职业要求相契合的目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由教师带动课堂的氛围,对学生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培养真正的社会适用性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