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被列为必修课,具有受众面最广、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强等优势,但课程的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段式的教学模式等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改革 三段式 学生
  2011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必修课程,各高校纷纷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从大一年级开始安排教学。相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材多以统一的高校教材为准,不能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书中的案例也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比较脱节,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即使有的高职院校使用校本教材,但因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较少,很多教材在编写时引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降低了教材的针对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有限等原因,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大班上课,例如我院开设的这门课因教师数量和教室数量有限,将四个班级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室一个时间进行教学。大班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十分有限,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得不以PPT课件和板书为主,以讲授知识、分析案例为主,不能更多得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实操性训练。
  (三)教学效果不佳
  学科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指点,学生划记。虽然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但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恰恰不是要学生掌握非常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他们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并掌握相应的调节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而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们上完课却只是听了几个名词和案例。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要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了解授课对象。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校生人数比例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们在求学动机、学风养成、角色认同、情感困惑、成就抱负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其不同的需求和表现。例如在学习心理方面:一是职业定势明显,学业期望中职业倾向突出;二是高职学生的职业择向和成才抱负,自主意识较强;三是就业展望,找合适工作就业的观念仍是主流,而自主创业意识明显不足。[1]
  三、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明确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担负了三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以及其他各种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提供心理指导与咨询,包括职业指导、学习方法指导、人际关系咨询等;三是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3]
  (二)實施三段式教学模式
  经过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分析,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师资和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提出“三段式”教学模式。
  1.依据
  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以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逻辑思维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在逐渐完善,随着各方面独立性的增强,看待事物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较关注自己的成长成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知识掌握。要获得他们的认同感,再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
  2.具体内容
  三段式主要分为感性认知——自我分析——实操训练三部分。感性认知,主要是通过现在学生熟知的或者和其专业相关的成功人士的案例,对他们的头脑产生威慑力,意识到某一类心理品质或个性品质的重要性。之后是分析自己这类心理品质的表现,这种表现的描述可以由任课教师给予引导,举例一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要具体真实,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品质的关联性。激励学生产生想要培养这类优良心理品质的意愿,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提升这类优良心理品质的方法,并利用课程的连续性进行不断强化,最终让学生感觉到学完一个模块、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自己在认知和行为上都能有所变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可以分为名人案例和同龄人案例两类,名人案例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们感受到名人也是经历了成长的过程,他们的出身很多也是平凡甚至坎坷的,但最终的成功来自于优良的心理品质。同龄人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关键是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引起他们的兴趣和认同感。
  2.心理测试法
  心理测试主要是面向上课的学生进行的调研活动,可以在课程伊始就进行,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认识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
  3.团体训练法
  模拟心理健康团体训练法,根据不同的主题策划几类团体训练项目,然后引导学生报名参加,打破原来的班级设置,设计一些适合学生们参与的游戏项目,要注重游戏的实际体验,可以将室内和室外活动场所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姚美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2]夏谦,周学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9).
  [3]周昱彤.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 .才智,2018(30):73.
  [4]卫洁琼.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39-40.
  作者简介
  王颖(1983—),女,籍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硕士,讲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