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室里,每个都是“C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央视春晚,“开心麻花”组合表演的小品《占位子》引发了较多关注。小品中,家长在教室里上演了一幕抢“C位”的闹剧……这一个针砭时弊的作品,反映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和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面向未来,教育由“大”到“强”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是一种递进关系,公平是前提,质量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如果失却了公平,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愿景,固然需要全社会的整体联动,但指向教育过程的微观公平更应该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所谓微观公平,是指教育實施过程中由教育内部特有关系引发的公平问题,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和服务水平。
  促进微观公平,我们能做什么?
  首先,植入情和爱的公平基因。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的序言中写道:“学校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有了情和爱,以及在此关系之上建立的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才能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的生生关系、友好的家庭关系,才能防止出现诸如教室里的“学霸区”“休闲区”和“养老区”等边缘化、等级化以及排斥与霸凌现象,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互相尊重、彼此悦纳中获得自我的最大生长。
  再者,建立人文性的公平评价。只有在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朝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转变的前提下,才能将教育公平的内涵和要求深入教育者的思维过程,真正认同并探索教育公平实践。国家层面已经对教育评价做出了宏观的指向性规定,我们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过程性评价细化指标,推动教育者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切实让评价由“筛子”变为“泵”,让公平评价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取向”。
  继而,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往往发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任务结构与学生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节点上。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努力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知识,变趋同的“冰冷的美丽”为个性的“火热的思考”,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真正发生。除此,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促使学习的过程既有深度也有温度:“学优生”能够突破“天花板”,“中等生”能够挑战更高层次的目标,而“学困生”能够在合适且有效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不再视学习为“畏途”。
  促进微观公平,我们还能做更多。相信,每一位教育者的真诚行动,一定能让美好的愿景走向现实。(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