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文本“空白”有效指导写话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时,有意识地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这些空间,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空白”,挖掘并填补这些艺术的空白,不但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突出,而且能激活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各种写话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艺术的空白,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巧妙合理且有效填补它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文本中故事情节的空白,有效训练场面描写
教材中的有些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例如,有的文本省略了对故事情节的描写,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例如《郑成功》一文中,作者对郑成功率领军队英勇顽强地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部分只花了一个自然段进行概述,具体作战情节并未展开。那么当时郑成功作为总指挥,他怎么鼓舞士气,怎么沉着应战?战士们怎么置生死于度外?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各是什么样的呢?在勾连文本前后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展开合理想象,同时要求学生做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要和人物的身份相符,然后先进行口头描述,再动笔形成完整的抵抗荷兰侵略者的作战场面。
二、抓住文本对人物内心的留白,有效训练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为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可能连篇累牍地写出人物心里活动,因此无奈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教学时,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指导,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习惯。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汤姆在离允许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爸爸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让汤姆把鲈鱼放了,汤姆知道没有商量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汤姆的心里一定不好受,课文中没有具体写。我立即引入话题: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啊,可是父命难违,鱼是放掉了,但是汤姆的心里却是打翻了五味瓶啊,他会怎么想呢?请你写下来。学生立即展开思考,跟随故事情境想象着汤姆的内心。交流的时候学生都很踊跃,仿佛自己就是汤姆,感同身受,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学生边描述汤姆的心理活动边唉声叹气:“唉!老爸,你可知道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鱼啊!说不定也是最后一次了。唉!真难过!”交流中,学生也进一步体会到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遵守规定的道理,难点在不经意间化解了。
再如《第八次》中,布鲁斯王子看到蜘蛛结网一共结了七次都没有成功,第八次终于结成了,他感动极了,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他看到蜘蛛结网成功,他为何感动?心里怎么想的?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卧薪尝胆》一文中,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那么每当他卧薪尝胆之时,他都在想些什么呢,文章也没有描写。这些留白处,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
三、活用文本对事物的描写,有效培养仿写能力
如《莫高窟》一文第三自然段对壁画的内容和飞天的姿态进行了描写,但是壁畫上的飞天成百上千,除了文中写到的,还有哪些姿态呢?文本给我们提供了介绍的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又是一个训练仿写能力的好机会。我便带着学生读文中对飞天的描写,然后寻找描写的规律:先写实,即看到的,再写虚,即想象到的。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要求做到用词精炼,表达准确,想象合理。学生在读写中加深了对莫高窟的认识,真切感受到莫高窟不愧是艺术宝库。
像这样的仿写训练在《庐山的云雾》一文中也能进行,如“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除了课文中描写到的,还有哪些姿态和变化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有效进行仿写训练。
四、巧用课文结尾处的留白,有效指导故事续写
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结尾处的留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使文本主题得到升华。
《爱之链》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小说。故事中,爱在无声地传递着。文章结尾: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故事还可以继续,这条爱之链还在延伸。课文结尾的留白耐人寻味,我便要求学生以“第二天清晨,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做到(1)注意故事情节的连续性;(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3)要有环境描写;(4)升华“爱”的主题。学生的潜力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他们续写的故事总会给我带来很多惊喜,而我作为老师给他们的鼓励与肯定也促使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喜欢上了续编故事。
如《猴子种果树》这篇课文的结尾是“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我便让学生展开想象,那么如果再给小猴一次机会的话,它会怎么做呢?在训练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懂得做事要目标专一,否则一事无成。
综上所述,合理挖掘教材的空白,可以捕捉到丰富多彩的生成资源,犹如给语文课引进了一溪活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当我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捕捉到“艺术的空白”后,就应当放飞孩子们的心灵,鼓励他们大胆地多角度地去想象,及时地挖掘、填补这些艺术的空白。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拓宽了思维的发展空间,也使各种写话训练得以有效开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