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借生活经验 妙解数学疑难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學处处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173-01
  一、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1.转移思维对象,暴露思维本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我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四年级有学生30人,比五年级少4人,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有一部分同学随口答道:“34人(30+4)。”我没有立即评判,而是指名他们当中的一名同学回答:“你比姐姐小2岁,意思是说姐姐只有2岁吗?”这名学生很快明白了自己没有仔细读题、认真分析题意。我趁热打铁,引导:“请大家仔细地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两个年级的总人数呢?”片刻的思考过后,学生明白了:要想计算两个年级的总人数,需要把四、五年级的人数加起来;五年级的人数是未知的,得先算出来。一道容易出错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2.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充满着无比的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生活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追及问题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张三要追上李四,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同学们大都摇头不解,我话锋一转,又问道:“一个老奶奶步行能追上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吗?”同学们立即答到:“追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老奶奶速度慢,而汽车速度快。”“那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第一个问题,张三要想追上李四,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张三的速度必须比李四快。”“对”,我立即引入了“速度差”这个概念,告诉学生,张三比李四单位时间内多行的路程就是“速度差”。
  二、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1.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之前,我先让全班学生从分配打扫操场的任务入手,让他们自主研究这项任务的分配方案,来揭示分配的内涵,在讨论中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从分配方案的不合理到合理,他们终于找到了科学的解决方案——按比例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创设活动情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有没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既能发展学生智力,又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请同学们想办法量一量讲台的面积。大家非常踊跃,一名学生一下子蹿上讲台,用手中1平方分米的纸板开始测量起来。他铺好一个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又接着铺下一个,累得满脸通红。这时,有一个同学说:“老师,这太慢了,我猜想肯定还有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正好用来测量讲台的面积。”“嗯”,我微笑着点头,“大家还有什么发现?”有一名同学说:“我想还应该有平方米、平方千米等单位”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我及时肯定了大家合理的想法,然后趁势引入了“平方米”的认识。
  3.精心设计,把枯燥的练习生活化
  学生往往厌倦做练习,觉得练习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目,把枯燥的练习生活化,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华家的楼层高3.7米,他的身高是1.73米,小华站在一张高0.8米的桌子上打扫家里的卫生,请你想想,小华能够擦到天花板上的灯吗?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起来,最后使问题明朗化:3.7-(1.73+0.8)=1.17(米),而手臂长度肯定小于1.17米,所以不能擦到灯。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使练习环节更富有情趣,学生自然也就变得爱学数学了。
  大家都知道,“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逐步建立起“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为祥.巧借等差数列凸显妙解之美——例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117-118.
  [2]田生明.巧借数学思想,妙解化学计算[C].甘肃省化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8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