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式风格在当今家居环境中的前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中式风格是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形式。它不仅是满足当代审美观.念的设计风格,也是顺应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设计风格。本文主要从当今家居环境设计现状入手,对新中式风格在当今家居环境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家居环境;应用前景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3-0065-01
新中式风格是城市中產阶层里面中式设计文化发展进步的产物。同传统中式风格相比,新中式风格意在展示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一些意在展示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的室内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新中式风格艺术发展的产物。对新中式风格在当今家居环境中的前景进行的分析,可以让人们把握中国室内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
1当今家居环境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让文化崛起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等方式带来的转变,也会成为家居环境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让家居智能化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智能家居系统包含有以下内容。一是可视对讲系统。二是家庭内部安全防范系统。三是家庭综合布线系统。四是照明控制系统与家电控制系统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构建不同的生活场景。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家居设计只有在满足时代发展,才能真正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2新中式的风格在当今家居环境中的前景
在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已经对家居装饰材料,装饰工艺与装饰风格有所了解。中式装饰风格已经成为了人们认同的装饰风格。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可,可以为新中式风格的发展提供支持。就家居设计方面的现状而言,新中式风格在当今家居环境中的前景涉及到了空间布局及产品造型等多方面因素。
2.1新中式风格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发展前景
受现代建筑艺术的影响,新中式可以借助对称化的艺术风格,让家居环境设计呈现出展示一种沉稳大方的特点。空间的层次感及空间布局的对称性是新中式风格设计者所关注的主要内容。空间的层次感与通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中式风格应用于室内空间布局以后,设计者可以借助借景手法提升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魅力,也可以利用屏风和窗棂等元素分割室内空间,以保证不同空间的层次性与相对独立性。
2.2设计造型与家具产品功能的发展前景
家具产品的应用,是新中式风格设计造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新中式风格造型设计而言,此种设计风格注重简洁硬朗的线条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家具产品的产品造型,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快捷化、舒适化的生活需求。新中式风格的发展,也可以为家居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注重简练线条的应用,可以被看作是新中式风格的主要特色。在功能方面,新中式设计注重传统家居产品在现代居室中的转变。例如中医药柜可以转变为CD存储柜,一些矮条案可以被看作是电视柜。
2.3材质与工艺发展趋势
材质与工艺是家居环境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适用于新中式家居设计风格的材质具有丰富性的特点。人与环境的统一与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内容。在家居设计方面,基新中式风格可以表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板材、石材和玻璃等材料的应用,也有助于家居设计的创新。同传统中式风格相比,新中式风格家居的材质要求较为宽泛。随着新中式风格的不断发展,环保化的新型板材会应用于新中式风格设计。
2.4色彩、配饰及装饰内容的发展趋势
为展示新中式风格所具有的民族代表性,新中式风格的家居设计仍然会采用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的颜色基调。在配色选用方面,设计者可以将红色、黄色和蓝色等鲜明的色彩应用于家居设计。在新中式风格应用于家居设计以后,设计者往往会让某一种色系在家居产品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新中式设计风格也可以被看作是设计者个人喜好的反映。就新中式风格的发展现状而言,新中式风格的色彩应用的色彩趋向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设计者可以通过色彩运用,构建富有中国画意境的色系。第二,设计者也可以设计富有民俗意味的高调色系。
字画、瓷器和古玩等材料是新中式风格家居设计中常用的配饰。数字化处理和新型印刷技术等设计语言的应用,可以让新中式风格的工艺品的个性特征得到强化[2]。
在装饰内容方面,贴近人性的自然元素是家居设计中常用的元素。在花,鸟,鱼等中国传统素材与吉祥纹样应用于家居设计以后,设计者通常会借助现代化设计手法,对上述内容进行展示。
3结语
新中式风格在家居设计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发展。骑在装饰内容、色彩运用及配饰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为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丽丝。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软装设计分析[J].居舍,2018,(33):22.
[2]陈曦.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8,(09):92-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