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英译本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和喜爱。《水浒传》比较著名的英译本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美国学者赛珍珠的译本,英国学者杰克逊的译本,美裔汉学家沙博理的译本以及英国学者约翰·登特-杨和安莱克斯·登特-杨父子的合译本。其中最受欢迎的为沙博理的译本,本文以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对其译本进行赏析。
关键词 《水浒传》 沙博理 翻译 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汇集了许多中国人心目当中的英雄传奇,其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在众多的英译本当中,目前为止沙博理的译本被认为是最好的。最大程度还原原著中各种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使西方读者与我们产生情感共鸣。
1对绰号的翻译
在梁山好汉108个绰号中,以“龙”、“虎”、“豹”等动物名称命名的占大多数,沙博理译为“dragon”、“tiger”和“leopard”,符合东方文化。如将“九尾鱼”译为“Nine Tailed Tortoise”;“入云龙”译为“Dragon in the Clouds”;“白花蛇”译为“White Spotted Snake”;“九纹龙”译为“Nine Dragon”;“青面兽”译为“Blue Faced Beast”;“早地忽律”译为“Dry Land Crocodile”。还有一些不好实现对等的翻译,沙博理便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相结合的方法。
2对四字格的翻译
对四字格的翻译,沙博理兼顾了源语和目的语的句法结构和意境及形式的统一,以归化和异化翻译为出发点。如“以禳天灾,救济万民”译为“Dispel the pestilence and save the people”;“倘若疏失,甘当重罪”译为“May I be severely punished if I fail”;“有家难奔,有国难投”译为“I will become a man without a home or country”。还有许多四字格中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沙博理在翻译时为了避免繁冗的现象采用了归化翻译,使语言读起来简洁,朗朗上口。如“粉身碎骨”译为“pulverize your bones and pound your flesh to jelly”;“挥金似土”译为“scatter gold about like dust”;“斩草除根”译为“pull it out by roots”。
3对粗俗语的翻译
《水浒传》中各英雄好汉不离口的粗俗俚语也是其一大特色,体现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特色,恰当地翻译这些俚语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鲁智深经常把“撮鸟”一词挂在嘴边,沙博理使用了“knave”,“the bird”,“scurvy knave”,“wretch”和“scntlndrel”等词语,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其中“the bird”为直译,使“撮鸟”的意义简单化。梁山好汉们性格豪放者居多,骂人时多用“破贼”、“奸贼”之类的。翻译“泼贼”时,沙博理用了“knave”, “filthy wretch”,“dirty robber”和“filthy rogue”等詞。这两个词意思相近,是偷盗之人还是奸人亦或是歹人,或只是一种贬称,要根据语境来定。
4对熟语的翻译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沙博理直译为译为“Soldiers are trained for months for the sake of a few days of battle”,使读者直接感受到原文的韵味;“只恐寨小,不堪歇马”,沙博理意译为“Our mountain stronghold is too small for a man like you”,把“不堪歇马”略去,提炼出“我们庙小,容不下像你这样的人”的主要意思;“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沙博理减译为“Meeting a man of fame is better than just hearing his name”,此熟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意义重叠,所以省略了前部分否定的形式,只翻译了后面一部分。
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文化因素、语言因素、时代因素以及译者的个人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侧重某一方面。译者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须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距,消除由于缺乏理解造成的障碍,让译文称为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J].武汉师范学院报,1983(01).
[2] 徐燕.二十年来《水浒传》的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02).
[3] 陈志栓.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J].龙岩师专学报,2004(02).
[4] 胡天斌.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