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服装设计与工艺是包含服装设计、服装制图、服装工艺以及服装材料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得以持续增长。故此,就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展开进一步探讨,以期为日后的校企精准对接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    键   词]  服装设计与工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44-02
   走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道路,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国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私人订制等,因而,对服装色彩、款式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当前市场对服装方面的人才有着更高标准的需求。中职学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则在服装人才的输送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情况而言,我国中职教育的现状以及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对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故此,积极探索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当前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伴随服装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细、更精、更专业化的要求。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甚或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没有一技之长,什么都学,但又什么都学不精。国内很多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太差,与企业要求甚远。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都较为抽象,比如服装结构、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等知识,特别是深入一线车间之后,更会感到与书本知识的强烈反差,感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学校所教的相差较大,还需跟着工人师傅重学相关技能。这表明,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1]。就当前而言,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多实行学科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自然不能满足服装企业的实际运用,并且就业导向也不够明显,导致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
   对企业来说,不管是设计师还是制版师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现在培养出来的服装专业学生却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服装领域,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工艺师不是一两年的时间能培养出来的,学校的集中理论和毕业后的集中实践这种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只能浪费学生和企业的很多时间。因而就毕业生总体质量而言,真正能为企业直接所用的很少,而一些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培养设计师。企业希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培养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需要“合适人才”“有用的人才”“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更需要的是“直接就能用的人才”。
   二、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一)实行现代学徒制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所谓现代学徒制模式,即企业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一同负责人才培养。将这一模式融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可谓是优势明显,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点。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现代学徒制正式实行后,就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服装企业能够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設计,这样有助于教学实用性的进一步提升。并且,通过运用此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2.有助于企业用工制度的优化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这就使服装企业缺乏人手、招工困难的问题得以一定缓解,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工作技能,积累了实践经验,企业培养学生的过程实则就是对服装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
  3.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扮演着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所以校企可采用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书”形式,这对教学模式而言无疑是一次较大创新,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2]。学生在一线车间进行生产实践,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校企需竭力为他们搭建更为良好的学习与生产平台,营造更为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学校根据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流程来安排学生轮岗学习,认真划分各个小组,让他们能够参与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生产加工、原料采购、服装销售等多个流程,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对服装从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实现对服装行业全部技能的掌握。
   (二)推进工学结合模式,深化学生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掌握
   “工学结合”就是学习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同时,参与相关行业的岗位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于工作实践,通过工作实践再认识理论并强化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服装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企业标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选择,同时,也是对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践行。众所周知,服装产业是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行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服装企业始终能够紧跟市场的需求,可以时刻应对人们消费观的变化,在市场中长久生存、发展下去。故此,在这一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必须能对服务企业“快速反应”的用人需求进行充分满足[3]。所以,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切忌闭门造车,要以服装企业动态化的用人需求为方向,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不断调整,不断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并非是把专业学习简单地分为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两部分,而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立足于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将“工学结合”运用于中职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良好掌握,又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到系统的专业技能,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更能够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了解到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通过工作平台将学习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而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比如,教师可对校内外实训基地做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参加到服装企业的服装制版、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多个工作流程,以使学生对服装行业的认知进一步深化,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与市场意识,如此,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同时,学校方面也应着手服装专业实习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借助工学结合模式,实现校外企业物资资源与校内优质资源的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充分整合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实现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另外,教师需重视实训反馈,将学生的实践分为两部分,即定岗实习与专业教学实习。首先,在教学实习中,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检验,若是情况不佳,则需向教师及时请教,使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强化,针对具体问题,回学校解决,然后再开展定岗实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训的无缝衔接,展现出学习、运用、再学习、再实践的科学性,真正有机融合学生学习与服装企业实际,帮助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与目标的明确,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建设网络师资力量
   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物流体系的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互联网,网络消费更是成为人们一种日常的消费行为。而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必需品,在当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网络消费品,给人们进行服装用品的消费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也较大程度影响到了传统服装市场的实际消费规模。为了良好顺应“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服装产业链进行了相应的转型,进而也一定影响到了中职院校的服装专业教育,但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服装行业时刻走在潮流前沿,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密切联系时代发展趋势,这个联系不是说教师在网络上简单搜索一些流行面料、流行款式或是流行色彩等[4]。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开始参加工作,并且在就职后很少参与到服装公司的设计,缺少市场运作、流行性预测、设计、产品前期调研等经验。然而,受地域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外聘的企业教师中也较少有服装企业技术骨干、服装界成名人士参与实际课堂教学。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建设网络师资力量,并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业内实战专家、服务技术骨干可以参与到中职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并且,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品牌策略、成衣设计等企业具体活动中,有助于建设起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机制。例如,中职学校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制版师或是设计师,展开网络授课。简单来讲,此类具有服装时代前沿、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开设网络课程的教育方式,是“互联网+”时代下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总之,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对服装方面的人才需求及要求都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了确保行业人才的供应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各所中职学校也将目光投放到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总结过往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展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为服装行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梓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风,2018(4):182.
   [2]丁建兵.“现代学徒制”对我国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7(5):49-51.
   [3]何琪.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核心能力对接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23-124.
   [4]吴平.基于企业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現代经济信息,2017(7):137.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