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客家土楼的神秘面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老一辈人的智慧结晶,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归属。本文试从客家土楼的起源、结构等方面研究,领悟不一样的客家土楼。
关键词:福建土楼;客家文化;土楼现状
一、客家土楼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文化
客家土楼起源于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在开漳治州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并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日新月盛。现在保存着的最古老的土楼是位于湖雷镇下寨村的客家土楼馥馨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客家土楼的出现、建造特色与发展,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客观上来讲,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中所形成的历史产物。他们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因为战乱、饥荒、旱涝等各种因素被迫往南迁徙,最终在南宋时在闽粤赣三省的边区形成了早期的客家体系。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为了应对地理环境的恶劣、当地土匪的骚扰与满足生活的需要,就地取材,就有了堡或寨的出现--这便是客家土楼的前身。堡的主要用途是为了防御与抵御外来侵略,只是在遭受、躲避侵略时的一个临时居所,而且大多数的堡都选在易守难攻的地点建造。寨则是作为一种军事防御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军事和建筑价值。
到了元朝后期,客家人的住宅逐渐出现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土楼。客家先民把居住、耕种养殖、御敌等综合为一体,使得客家土楼在时代中凝聚先民智慧,不断适应需求而改进。从明朝晚期开始,客家土楼的构造与功能逐渐进入了成熟期。随着建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与审美的提高,土楼的外观造型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土楼从最初单纯为了抵抗侵略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并重且更倾向于生活。辛亥革命后,福建土楼甚至将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体现吸收万物之精华的思想。
二、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的分析
(一)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性建筑,外观呈圆形、方形等,各具特色,其中最常见的是圆形与方形。福建土楼的风格与规模可以说是最能让人对客家文化一目了然的载体。圆楼是福建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在参观后感叹:“好像大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又像是黑色飞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从土楼的布局上看,中心部分是家族祠院,然后是围廊,最外一环才是居民区。一座土楼就等于是一个氏族的凝聚中心,客家人祖祖辈辈在里面生活,传承他们聚族而居的家族伦理制度。楼内不仅有像水井、粮仓、家禽栏等基础的生活设施,客家人还会在里面设立学堂,供本楼或是邻楼的孩子们学习知识,可见设施之齐全。土楼在建造过程中最主要运用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八卦可以说是土楼的建楼指南。客家居民多用八卦定位择地,镇宅禳邪,出煞保安,且土楼内部房间也常按八卦均衡分布,可以说是贯彻了八卦的精髓。
(二)土楼建筑的结构布局与独特性能
福建土楼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仅仅是单独的一栋,造型与体积都大得令人震惊,令人站在墙下都能感受到这座巨型建筑所带来的威严感。土楼中最常见的圆楼的高度一般在三至四层楼,占地直径大约为五十米,含有一两百间房间,可以供三、四十户人家居住。由于历史原因,客家人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安居下来后又要遭受外来的侵略,所以住所除了要适合群居,又要有防御、抵御的自卫功能。为此,土楼的墙壁均设计为上面薄、下面厚,俯视土楼的话可以发现其呈向心状。墙脚用硬石垒砌,石缝间用熟土、檽米等粘合,使得外墙坚固无比,即能御敌,又可防火、防洪、防风、抗震。墙壁上只有在四层及以上的楼层才有小窗用作侦察与反攻,在敌人靠近时可以从高处进行防守。土楼的居住方式不是散住,而是从底到上为一户人家。原因是一二楼不开窗户,房间内十分的潮湿阴暗,所以都是用来堆放杂草杂物、养殖家禽等,三层以上才是住宅区。除此之外,土楼的墙上还有一个神秘的机关--外墙的墙脚中留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洞口,洞内部的构造呈一个巧妙地S形,它的作用是“不见其人却闻其声”--人们无法通过洞口看到室内室外的情况,但当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洞口来传声。
从内部结构看,土楼每层的每一间单元,都是沿著外墙的周边对称布置,形成一种极强的向心性。几十户同一宗族的人家住在土楼里,而对称的设计能容纳更多的人口,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加适应当地的地形与气候聚力。从土楼的结构与布局上,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客家强烈的精诚团结的民族精神。
三、福建土楼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福建客家土楼的地域人文意义与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在人们心中,福建土楼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可以说没有土楼,就没有深远长久的客家文化。它在与客家居民共同相处、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中原古文化以及客家先民的智慧。土楼含有的八卦内涵、结构布局、建筑处理,均浓缩着鲜明的客家文化,具有可挖掘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就如今如何保护、发展传统民居文化,如何延续传统民居中的精华,都是城镇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再加上土楼是一种原始的生态型建筑,它的所有建造均为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这种环保的资源节约型建筑模式,对当代所追求的无污染、无破坏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大的借鉴意义。
(二)福建客家土楼现状与保护的迫切需要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福建土楼现存的圆楼等三十多种各式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广西的栏杆式被世人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样式住宅。虽然福建客家土楼的名气不如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那么为人所知,但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去福建旅游不得不去的一个旅游景点,土楼逐渐进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眼帘。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火热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群众对客家文化的关注也水涨船高。但福建土楼的现状并不是我们通过媒体所了解到的那番模样--土楼的数量超过了我们的认识,大量的土楼里仍然有零星的原住民在里面居住,他们散落在山林中,与土楼生死相依。然而如今随着乱世的远去,当地居民对外界的渴望与更小家庭单元的出现,使得土楼的社会基础渐渐没落。目前不少土楼的权属都产生了问题,居民中甚至有人已移居海外,自然会出现房产权的纠纷。又或是土楼主与当地政府的资金不容乐观,迫于无奈只能靠缝缝补补维持着断井颓垣。这一系列现实因素导致年久失修或残缺不全的土楼并不罕见,导致无法有一个好的环境去给福建土楼进行维护与翻新。
今年四月份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事故,引起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们的注意: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遭遇到如此的灾难,让人不免感到痛惜。但所幸美国瓦萨学院的安德鲁·塔隆福副教授曾为巴黎圣母院建立过三维模型存档,全世界的设计师们也纷纷摩拳擦掌,希望自己的设计能被提案。虽然巴黎圣母院与客家土楼之间不能相比,但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土楼的关注度仍需提升。如何缓和并解决土楼的开发保护与传承客家文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下福建客家土楼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以避重就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丹梅.《福建土楼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8-149
[2] 谢莉 冯亚芬.《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1):212-215
[3] 雷喜斌.《“重建”土楼——对土楼旅游文化再生产的话语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叶芯如(2000.11—),女,汉族,籍贯:广东汕头人,广州工商学院美术设计系,18级在读本科生
(指导教师:林志荣、赵鑫)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0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