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许昌春秋楼的历史沿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春秋楼创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建筑规模逐步完善。文章从发掘出来的历代碑刻出发,对春秋楼的创建、重修时间和关羽的简单经历进行梳理,探寻许昌春秋楼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春秋楼;关羽;碑刻
  许昌春秋楼位于河南省许昌市文庙前街,面朝春秋广场。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春秋楼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关羽降曹入许后,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地方。
  《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200),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操赐关羽宅第一处。关羽为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关羽在许期间,表现出了他对汉室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品格,为世人所敬仰和传颂,被奉为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因此,后人为纪念他的忠义,就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
  许昌春秋楼创建的详细年代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无法确考。但发掘出来的历代碑刻对春秋楼的创建、重修的时间和关羽的简单经历有大概的记述。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重修武安王庙碑记》载:“许学东有关武安王庙,创建自元至元八年(1271)。甲寅岁,许敦义者捐金若干,重修增饰,计旧堂五间,中设仪像,外门三间,上悬题额。今为复廊五间,布置整齐,结构密致,规模宏深,仪像有赫。”说明春秋楼的创建年代是元代至元年间。但是,“至元”的年号共经历三十一年,并没有记载是至元的哪一年所建,所以,具体年代无法考证,只能以至元八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的年代(1271)作为春秋楼的创建年代了。
  到了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创修关王庙碑记》记载:“夫公之忠义参天地、耀古今……尝为操所获,其留许者久,故民至今信其神者为尤驾。旧有庙,即一宅分两院之遗址也。但所需器用多有不备。岁惟辛未,义土邹瑾、孙妆砺、何福、李尚仁等各输财力,以创造之。设祭者有食案,谒神者有拜石。磬列于左,鼎陈于前,谐砌平直,如矢如砥。二门中玄,其内则有铁狮一对,大门建于崇墉之上。其内复置狮一对,且石、树柏十余株,亦森森然茂矣。乡人仰之者,俨然有王者之像。落成之日,属余记,以照永久……”记载了创建关王庙的规模和捐资者的姓名,记述比较详细。但是,此记载又像是对旧庙重修的意思,碑文中的“旧有庙”建于何时,就不得而知了,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明景泰六年(1456),许州知州刘绥、许州判官吴暹等倡立《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其背面附有《关王辞曹归刘图记》碑文,记述了关羽生平简历和在许昌所建的功德。其文曰:“……王之灵应显著,不可一二计,兹特举其充者言之耳。受界朝褒嘉之隆、享千载庙食之盛,亦惟申其报而已。书日: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故天下建祠以崇奉之者,亘古今而莫之俨也。矧许之祠堂,世所谓一宅分两院之故基(汉魏故城在现市区东南)。而王之遗像端严若生,绘辞曹故事于壁,观者莫不骇心而惊目。义勇武安王之褒封,宜其超汉唐而历宋元,有加而无已也……许节判吴公暹以从事告,旋谒庙行香,惕然有感于中,思欲撤其旧而新是图,纪辞曹故事以永久。且曰:绘之于壁,孰若镌之于石……于是捐资贸石,命工图像,述关、曹追别灞陵之迹,乃为万世观鉴。”此碑为春秋楼留存最久的碑刻,主要记述许州知州刘杰、判官吴暹等倡导将关羽辞曹、灞陵桥挑袍故事壁画刻石留存的记载。
  到了清代,春秋楼的名称随着关羽封溢的提高由“关王庙”改称“关帝庙”。康熙二年(1664),《重修关圣帝庙大节亭碑记》称关羽为“山西夫子”,与孔夫子齐名。并赞关羽:“其君臣、兄弟、朋友之谊,以一身克全之。而其大节之显著者,尤在客于许昌之时……(帝之)庙祠特遍天下,唯兹许昌实帝所尝游之地,尤帝节所最著之地,则许人知帝特详,爱敬尤有独至者。州治东南隅相传为帝旧居址,有庙然,前后寝宫门楹,视他祠独盛其正殿拜度前有大节亭,颇壮丽,固已多历年所矣,顷因风雨连旬,竟至倾圯。弼(胡良弼,许州知州)见之深怵于心,捐资鸠工更新之,不数日落成焉。”记述了关羽忠义之大节在许昌最为显著,许昌人对此最为清楚。因此,许昌的大节亭(即春秋楼)应该保存得更完好。
  在发掘的春秋楼碑刻中,有《两院英风庙》的记载。其碑高为0.68米,宽1.11米,长方形。碑文字数不多,全文是:“许治东南隅,有关帝‘两院英风庙’,累世重修,不可胜述,第震风凌雨,殿宇墙垣渐近剥落。善士王植兴等齐开金囊,焕然一新。又于禅院东房前,建角门两间,无事严闭,致住持得以静心修养。又于东北闲地,建瓦屋四间,以备歌舞、酹神时,为优人住宿之区。功成告竣,众善姓名勒之于石,以励后世,是为记。”后列捐金者姓名百余人,此碑年号已毁,无从查考,但为清代所立无疑。
  还发掘出清代乾隆年间碑刻两通,一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关帝庙碑记》,此碑已被凿毁,只残留碑的篆额和年号可以辨认。另一通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立,为《重修昭烈皇后祠、问安亭碑记》,部分碑文已被磨损,无法辨认,但大部分碑文保留完好。碑文前一部分写道:“关帝庙其东别为一院,后则帝之三代祠,前为昭烈皇后祠,又前为问安亭,父老世传谓此。关帝入许时,秉烛达旦处也。及余牧许拜谒之下……就倾圮,爱谋许之人士,易而新之,视旧制更为壮丽。落成之后,请记(于)余。余观古人之所以流传不朽者,必有丰功大节。”这些记载对于我们研究春秋楼的建筑风格很有价值。
  关于“春秋楼”名称的来历,春秋楼原来是许昌关帝庙内的一项主体建筑。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关帝庙历经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动荡、战争兵火的袭劫,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部分建筑被毁,仅残留春秋楼一座。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人们就习惯地称其为“春秋楼”。后灞陵桥关帝庙修复,占去许昌市关帝庙的名称,按过去的惯例,在一个治所内不能有两个关帝庙。因此,现在仍使用“春秋楼”之名。
  根据上述碑文记载,许昌春秋楼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各个世代的碑刻均突出了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记述了关羽入许后一宅分两院,秉烛达旦,夜读《春秋》。赞扬了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及忠贞不二的精神。他身上的这种精神在许昌表现最为突出。历史上曾有这样的四句话描述关羽,说他“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系解州,功在许昌”。其二,从建筑设置来看,许昌春秋楼有三大特色可以解读,即许昌春秋楼是关羽被俘至许昌,夜读《春秋》之地;一宅分两院为“两院英风”格局;最后是挂印封金堂,均为其他关帝庙所未见。另外,许昌春秋楼西侧是文庙,文、武二圣庙比邻建筑,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如今的春秋楼经过多次修葺后,景區外院中轴线上依次有雉门、钟楼、鼓楼、春秋楼、刀楼、印楼、关圣殿等,内院有问安亭、挂印封金堂以及甘、糜二后宫等建筑。其西与文庙毗邻,总占地面积30余亩。修复后的关圣殿高达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黄色琉璃瓦饰顶,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殿内塑13米高的关羽座像及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塑像,实为全国关帝庙所少有。
  春秋楼庄严肃穆,精巧大方,堪称古建筑之精品。东院园林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四季长青,景色宜人。春秋楼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正日益成为海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朝拜关公的一处旅游胜地。
  【作者简介】王重阳,男,河南许昌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发掘。
  【作者简介】王芳,女,河南许昌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发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8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