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洒墨画春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展览及其作品集聚焦于广西历史源头,表现广西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对广西文明史做出更为全面、完整和深刻的记叙,不但有“史”的品格,而且还有“诗”的韵味。其思想内涵主要反映在广西文明历史悠久、爱国主义贯穿始终、开放通联自古而然、文明瑰宝璀璨辉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等方面。
【关键词】“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思想内涵;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文化
2018年12月,在广西美术馆隆重展出的“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以及出版的作品集,是广西美术家们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奉献的一份厚礼。43个主题的47件大幅画作,反映了广西历史文化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彰显出宏大气派与厚重分量,给每个观众带来了直击心灵的审美震撼!
这是广西美术界继2012年推出“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又一次集体出击的大规模创作活动。所不同的是,广西美术家这次把目光投向了广西历史的源头,投向了古代,去挖掘、去表现我们祖先及其所生发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从而对广西文明史的记叙更为全面、更为完整、更为深刻!这种对自己家乡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回望,实际就是广西美术家的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气势的真实反映。它不但有“史”的品格,而且还有“诗”的韵味。画家们不是简单地再现广西文明发展进程,客观地讲述广西故事,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注入了对历史的认知与评价,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了对广西历史与文化成就的深切热爱与真挚讴歌,使作品具有了诗歌的品位和动人的力量。它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展出,让各族同胞在观赏中,看到了广西遥远的过去,了解到祖先所创造文明的辉煌,进而激发起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以及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所以,“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題材美术创作作品”及其作品集的精彩问世,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以及催人奋进的思想力量和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广西文明历史悠久
广西虽然地处祖国边隅,但并非文化沙漠,其文明起源一直延伸到80万年前百色出土的打制石器。对此,画家通过《百色智人》给予形象再现。我们的祖先在山洞里围着篝火而忙碌,他们分工有序,通过打制石器准备着一天的晚餐,由此显露出文化之光。而远处的暖光与近景的篝火遥相呼应,又对广西远古文化加以强调。右下角的母亲给婴儿哺乳,暗喻生活在八桂大地的人们的来源。与这幅画作相辉映的是《大石铲祭祀》。画家通过大批人伏拜在山脚下,祭祀着大石铲,表现我们祖先对先进生产力的顶礼膜拜以及对大自然的顽强抗争。画家有意渲染山之高大和人之大片,并通过霞光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柳江人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必然被广西画家所重视。《柳江人》虽然也是围在篝火旁劳作的构图,但人物已穿裤裆的细节,显示出文化的进步。左江花山岩画是数千年前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留下的文化珍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花山岩画》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描绘不是简单地复制,以求形似,而是落笔于岩画与古骆越人的文化互动,再现今人未知之情景,把古骆越人在岩画下铜鼓声声、喇叭响亮、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的祭祀场面呈现出来,让观众生发古人已去,文化永存的感慨。《稻作文化》则聚焦广西传统农业文明,喀斯特地貌与梯田凸显广西地域特征,人们收割、打谷、捆扎、挑送的生产行为,甚至服饰、竹编、打谷箱、狗等细节,无不传递出一直延续至今的稻作文化信息。而《铜鼓文化》则以4组群像雕塑,立体式地描写广西先民们铸造铜鼓的过程,而从低向高延伸以及人们昂扬奋进的造型走向,表现壮族人民生生不息、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作品中,人们不但看到了广西文明之初的状态,感到了广西文化的力量,认识到了悠久历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必然会厚积薄发,为广西文化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撑与动力。
二、爱国主义贯穿始终
在展厅醒目之处,耸立着大幅画作《瓦氏夫人抗倭》,以突出画展主办方的思想倾向。它生动地描绘了明代壮族女将瓦氏夫人骑着战马,带领俍兵打败和俘虏倭寇的胜利情景,绽放出精忠报国的光彩。这种爱国主义题材的画作在展览中频频出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马援平南》中,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统帅大军平定南方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爱国将士冲锋陷阵、勇猛厮杀的构图与气势,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而《冯子材抗法》描写了清代老将冯子材率领广西军民在镇南关前打败法国侵略者的壮烈场面。该画在构图上通过两军对阵战斗来形成画面的艺术张力,一边是整齐的队式兵阵与举枪如林的形象,渲染出中国军民万众一心的压倒气势,另一边是法军的凌乱队伍与慌张表情等失败情状,从而使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取得大胜的战斗得到了完满的写意。《苏元春戍边》则注重对清代爱国将领苏元春及其戍边将士们内心世界的揭示。人们从他们时刻警惕的锐利目光中感到了保卫南疆,拒敌国门的坚强决心。《改土归流》是对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的真实叙述,中央政府以流官代替土司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从而加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该画描绘了以和平方式进行管理权交接的庄重场面,双方的作揖与天边的彩霞,透露出广西文明史诗的祥和韵味。由此可见,广西各族人民对外御敌,保卫祖国,对内团结,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仿佛一条红线,一直贯穿在广西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并且形成了优良传统,衍化为广西文明的重要精髓与基因,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三、开放通联自古而然 然而,保卫祖国并不意味着文化保守。广西既是国家边境,也是出国前沿。这样的地理位置以及通联岭南与海外的交通路线,孕育了广西人的胆识、眼界与胸怀,形成了广西文化之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进取的活力。这种文化特质强烈地吸引着广西画家,使他们首先关注在秦汉时期打通横亘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之间的南岭的历史及其遗址。《开凿灵渠》不但记述了开凿灵渠的事件,而且还着重表现秦代军民凿渠的精神,进而揭示了灵渠通与民心通、文化通的密切关系和作用,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潇贺古道》的重点在于潇贺古道之陆路与水路的商旅繁忙以及凉亭对联,从中折射出岭南在与中原通融后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西江航运》以组画形式涵盖西江的历史与现实。古代独木小船、近代扬帆木船与当代硕大轮船,在同一条江上演绎着广西历史文化的沧桑巨变与时代进步,传递出通联西江、对外开放的意味。这样,人们发现中原文化通过灵渠和潇贺古道进入岭南后,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然后又经过西江,进入北流江和南流江,到达合浦,并从这里走出国门,扬帆海外,由此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于是,广西画家又聚焦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合浦,用画笔给予热情赞美。《珠还合浦》再现了汉代美丽传说与海洋文化。在珍珠姑娘所散发的斑斓色彩中,异域元素与中国元素水乳交融,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合浦汉代文明》通过辽阔的海边与高大的城墙,街市如织的人流与堆积的货物,铺陈合浦的繁华,以及处于全国一线水平的文明程度。汉代合浦发达,得益于开放。作为海港,它既是古代中国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起点之一,也是广西画家们着力之重点。《古代海丝路始发港》直接展现两千多年前合浦海港的经贸兴隆。海上的大船大帆,岸上的贸易繁忙,大批丝绸与陶器从这里销往世界,而外国货物则在这里运回内地。此外,中国人也从这里出海,与各国开展密切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丰富多彩,深入沟通,彼此理解,在《汉使南航海外》有着十分到位的描画。而《下南洋》不仅描绘清代广西人敢于出海闯世界的勇气和英姿,而且还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遥相呼应,昭示着开放通联、融合发展自古而然,一脉相承,成为广西文化的重要基因,延绵不断,生命长青。这在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好像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尤显现实意义并激起当代观众的思想共鸣。
四、文明瑰宝璀璨辉煌
广西画家从“事”“人”“物”三个方面,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家乡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瑰宝,自豪之情、自信之心溢于画外。首先,画家表现着古代广西教育兴起,一改人们以为岭南文化落后之印象。《赵观文状元及第》为我们塑造了广西第一个状元赵观文才华横溢、英气勃发、清秀俊朗的形象。中国科举考试始于隋朝,而唐代的桂林青年赵观文能够在全国科考的激烈竞争中一举夺魁,说明当时广西的教育质量并不逊色。这在两幅《府学兴起与广西科举》有所反映。画中或庄重的课堂教学情境,或热烈的报名科考现场,把广西古代教育事业的兴盛情景表露无遗。而《王阳明讲学》在描写明代文化大师王阳明给老百姓讲学的同时,表达出对他将文化传播深入到民间而产生广泛影响的充分肯定与崇高敬意。其次,画家表现着古代广西的文化名家,对他们提升广西文化水平的巨大贡献给予高度赞扬。人们从画作中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师竟然是广西文明史上的重要代表。他们被贬谪到广西,不但加速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而且还成为广西文化具有全国水平的标志。《颜延之与桂林山水》把南朝文豪颜延之赞美桂林山水并使之扬名天下的事迹载于画中。《柳宗元治柳州》讲述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柳州进行的“孔庙兴学”“解放奴婢”“为民打井”“植柳种柑”等事迹,进而获得了“柳柳州”的广西身份。《苏轼留桂》描写宋代大文豪苏轼留居广西时不但传播文化,而且还通过作品创造文化。他在中秋节举目望月而表达“天涯共此时”的心情,正是中华民族共同行为与共同意识的表现。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黄庭坚在宜州》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宋代文豪黄庭坚与广西文人一起雅集创作的本身,就是极有意义的文化交流与文化提高。《徐霞客游桂》的价值既在于描绘明代大地理家徐霞客考察广西山水的情景,更在于他通过《徐霞客游记》将广西文化传播到全国。于是,南岭两边的文化传播成为双向,文化融合更为深入,浑然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石涛》刻画了清代初年著名画家石涛的形象。这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是桂林人。这意味着广西本土文化人在清代登上了全国的高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独有偶,在清代享誉全国的临桂词派的名家群像,也现身在《临桂词派》中,让观众一睹其真容与风采。这是一个让人引以為豪的激发点。康有为不是广西人,但是他在桂林讲学,传播社会变革思想,直接引发了晚清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事件,可以说中国变革之先声发自桂林。这必然成为广西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康有为讲学》画面的背景既是叠彩山风洞的描写,又带有康有为等人走出黑暗之意味,画家的主观色彩十分明显——文人就是文魂。这些与广西文明史相关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文明史无法回避或遗漏的重要人物。他们是广西的文化之魂!再次,画家们表现着古代广西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文化遗存。《靖江王府》以工笔之技法细腻地描绘明代藩王府的壮观景象,格局宏大,人物众多,气势非凡,深得《清明上河图》之神韵。该王府在清代还是广西贡院所在地,以出过4位状元、585位进士和1685位举人而闻名,为中国西南教育中心之一。《真武阁》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梁思成语),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真武阁描画出来,辅以游客穿插,散发出明代的文化韵味。而与之相配的是《合浦大士阁》。这座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在明代还具有防御倭寇之作用,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巍然屹立,不愧为英雄之阁。这些古代建筑典范至今依然璀璨辉煌,仍然是广西文化的骄傲!
五、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广西画家深深地眷恋着家乡的山水,由衷地歌唱着自己的民族及其灿烂的文化。他们为民族之神献上了虔诚与热爱,用画笔描绘民间文学中寄寓着民族精神与灵魂的形象。《布洛陀》在把古老传说中壮族创世始祖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同时,还把壮族的历史、生产与生活以组画方式做了简洁明了的叙述,在一幅画里包含了壮族文化诸多的内容。《刘三姐传歌》有两幅画作。画家对刘三姐把壮族山歌文化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民族智慧传遍人间做了个性化的演绎,从而使得作为广西文化符号的刘三姐光彩照人。刘绍荟版注重于“壮族歌仙”的开掘,表现刘三姐驾驭风筝,飘飘欲仙,飞遍八桂,四处传歌,而各地壮族同胞擂铜鼓以响应,声彻画外,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黎冰颖和姚震西版立足于“传歌”的表现,他们笔下的刘三姐在红棉树下向乡亲们传歌,一副村姑灵动模样,散发出人间的气息与亲和的魅力,充满着现实主义色彩。而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百鸟衣传说也被画家们做出了不同的艺术刻画,使两个版本的《百鸟衣》彼此争辉,各有千秋。贺明的画以明快色彩与简洁构图,渲染悲壮的情绪,重在男主角古卡坚强意志的表现。劳康平等画家则以不同场景讲述这一爱情故事的动人情节,突出女主角依俚的柔情与牺牲。如果说前者是诗的话,那么后者则是故事了。这些传说正是壮族人民精神世界与民族性格的写照。广西画家还自豪地描画广西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事象。《侗族建筑》也是同题异画,通过风雨桥、鼓楼、侗寨民宅,出色地描绘了侗族高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韦广寿的画以建房之场景,再现了侗族的建筑过程。而阳山等画家的画则将笔触的重点放在庆祝房子建成后欢乐的场面。两幅画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壮医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亮点。所以,《壮医》巧妙地将博大精深的民族医术汇集在一个治病场景中,凸显壮医的独特性。文化的精华常常聚集在艺术。于是,广西画家又用画面演绎汇集广西文化精华的戏曲。《壮剧》的精彩在于表现了壮剧的表演样式和观众反应,巧妙地介绍了这门艺术的角色行当以及名作。异曲同工的《桂剧》也集中描画桂剧的角色,并用组画形式再现广西这一本土剧种由古至今的历史演变,重点突出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对桂剧的改革。作为民族文化的完整展示是节庆。恢宏大气、热烈喜庆的《三月三》关注于广西重要节庆三月三的活动,各民族的代表性文化意象、服饰、器具,甚至舞蹈语言均被画家们巧妙地融入画中,自然和谐,天衣无缝。该画动感十足,甚至可以调动观众的视听通感,创造出画外之音响彻云霄的艺术效果。而《廣西世居少数民族节日》也表现了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这两幅画反映了广西社会安宁,各族人民团结和睦,携手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代气氛。在这些民族题材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底色及其所闪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芒。而这正是“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思想内涵的核心所在。所以,这个作品展及作品集就是记叙广西文明发展历程的画史,具有内涵丰富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7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