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户外体育运动监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笔者在从事幼儿教育一线工作中,发现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对于怎样科学合理控制幼儿的体育活动量,目标及方法并不明确。以此为契机,笔者在幼儿园中开始随机调查不同类型活动课下幼儿运动的量量,对学龄前儿童(文中统称幼儿)进行运动监控,旨在进一步为园内老师合理开展体育活动,实时监控幼儿健康活动提出建议及意见,进而促使幼儿在园内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并保证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运动监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其中包括1小时体育活动。在青少年儿童阳光体育运动风行全国的背景下,很多幼儿园也乘着体育运动改革的东风,在幼儿园里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但在一线工作与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几次国民体质监测的结果中幼儿体质严重下滑原因发现,基本上幼儿园在幼儿户外活动开展方面有了时间的保证,但却无质的表现,主要是多数幼儿园对幼儿“阳光体育”的关注和实施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虽然有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幼儿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理论知识与驾驭能力,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及过程中运动强度的控制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其次,查了最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有关幼儿运动监控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既成研究结果基础上,以幼儿园协调能力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依托,围绕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保障幼儿体育活动质量,对幼儿户外活动尝试进行运动监控。
一、运动监控内涵
运动监控手段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中,虽然早被运用实施,但是运动监控这个词从没有被任何一个人赋予真正内涵和实际意义。所以,本文所指的运动监控是在幼儿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老师或者其他指导员采用适合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来控制幼儿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指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看、科学的进行运动,同时避免幼儿意外运动事故的发生。
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数量、难度、密度、时间等因素组合而成的,他们是构成一次课的基本要素,其中练习数量是运动量的基础,练习强度是运动量的关键,练习难度、密度、时间都是调节强度的輔助因素[1] 。运动强度大多用心率测量,即以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作为测量练习强度的标准。练习时间是指幼儿参与某次体育活动的总时间。练习密度是指幼儿在运动中实际练习、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通常在练习时间、练习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练习强度的大小决定了运动量的大小。如果在既定的时间内安排了确定练习强度后,那么练习密度的大小就成了运动量的决定因素,即在幼儿运动中要安排合理的运动量,需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幼儿活动进行控制,在运动前进行预控,在运动中进行微调,尽量使幼儿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30~160次/min。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选取北岗幼儿园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进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进行监控研究。具体做法,记录幼儿在每次户外体育活动中、户外自由活动、以及课间操的活动时间以及实际活动时间,每一次记录都会随机抽查几名幼儿在晨脉、运动前、运动中以及运动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将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大中小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调整,一个月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对户外体育活动进行不断修正,进而找到最科学最适合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方法。
三、监控结果与分析
(一)第一次测试结果分析
户外活动的总时间是保证户外活动运动量能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2] 。如户外活动总时间太短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对幼儿身体就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之,运动量太大则有可能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调查显示:北岗幼儿园各年龄班户外活动的总时间为:大班27.1分钟,中班20.7分钟,小班14.3分钟。按照已有的相关要求,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总时间应为大班25—30分钟,中班20—25分钟,小班15—20分钟。可见,北岗幼儿园各年龄班户外活动的总时间都在要求规定范围之内,基本合理(见表2)。
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是决定户外活动运动量大小的核心要素[3] 。一般通过脉率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和运动后的恢复情况(生理负担曲线)以及户外活动各部分的平均脉率与安静时的脉率之比来判断户外活动的强度对幼儿来说,生理负担曲线高峰应出现在基本部分后,高峰值在130-160次/分,课后10分钟应恢复到安静时的脉率,脉搏指数应在1.4-1.8之间。结果表明:北岗幼儿园大、中、小班户外活动中幼儿生理负担曲线的高峰都出现在基本部分后,其脉率分别为112次/分、113.8 次/分、108次/分。均低于130次分钟;各年龄班的脉博指数分别为1.2、1.2、1.1,均低于1.4,可见,北岗幼儿园各年龄班户外活动的强度均未达到要求,也就无法很好地实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的目的。
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密度是指户外活动中幼儿练习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比例,标志着单位时间内运动练习的重复次数户外活动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一节户外活动的时间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4] 。一节好的户外活动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而又合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减少浪费的时间,以提高户外活动的效率,达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幼儿的身体锻炼与动作练习的生理量的域值,如果按照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30~35分钟,幼儿运动时平均心律130~160次/分钟来计算,那么3~6岁幼儿合理的运动的密度应该在35%~65%之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岗幼儿园各年龄班户外活动的密度基本合理,都在35%~65%左右之间,其中大班为68.3%,中班为63.8%,小班为36.4%,且呈现出随年龄班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二)测试结果讨论与原因分析
本次实践结果显示,北岗幼儿园户外体育运动在总体时间上安排以及密度上比较合理,但在强度上比较欠缺。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多幼儿教师对户外活动的结构不是很明确,一节户外活动一般包括准备部分、暖身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其次,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仅使用观察法,凭借对儿童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运动情绪等的观察来判断户外活动运动量的大小。尽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户外活动运动量的大小,也是评价户外活动量的指标之一,但这种评价方式难免失准。如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凭经验认为户外活动运动量适当,但测查的结果却不然。为此,在幼儿园,我们要求教师定期采用生理测定法来统一评价幼儿户外活动的运动量,并对课程内容以及流程做了新的调整,以此督促幼儿园逐步完善户外活动的开展:在各种活动中,人体生理机能应该遵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使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动结束前再逐步下降。在此基础下,控制幼儿运动时间及密度,重点抓幼儿活动强度,一个月后对大、中、小班幼儿进行了再次测试,为了使测试结果更为准确,此次测试使用PolarTeam2团队心率表监测幼儿活动中的心率变化,进而选择活动中的平均心率作为评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强度的指标,测试结果如下(见表3):大、中、小班幼儿均能在户外活动中平均心率达到130—160次/分钟。
四、幼儿户外体育运动监控建议
由上可以看出,通过实验对户外体育活动进行调整后,北岗幼儿园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强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研究的人员及空间局限,未推广延伸到全园幼儿,所以全园幼儿户外体育运动依然存在不佳运动状态,主要问题就是,幼儿运动安排不合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教学形式死板,学科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体育课课程结构了解和认识不够,不能放手让幼儿开展活动;二是長期以来,大多数老师仅使用观察法,只凭借对幼儿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情况以及运动情绪等的观察来直接判断运动的开展情况,避免不了以偏概全;三是受活动的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常常出现幼儿在活动中充当“观众”的情况,参与活动的幼儿少,因而也出现了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不足的情况;四是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建议在幼儿园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或者直接聘用有体育专业背景的学前教育教师,做好对幼儿的监控,调控好运动量,从实际出发,不断摸索,认真总结,并依据科学方法,评价幼儿运动效果,进而改进课程安排,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先松.健身健美运动[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
[2] 叶恭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1
[3] 张细谦.户外活动程实施的策略[J].体育学刊,2007(4)
[4] 邱泉.简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更新[J].体育与科学,2003(1)
基金项目:
文章系合肥市科研课题《3-6岁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JG17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幼教集团北岗花园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0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