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作者所倡导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融合了M-leaning系统和微课的优势,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互联网+”教学模式力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及空间限制,搭建灵活机动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无缝对接,从而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M-leaning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丁林,皖西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85-03
“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课程主要介绍材料成型过程中各种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构成及检测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材料加工工程方面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对应用型本科生的理论知识及工程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却相对落后,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改革“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及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人类生活与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虽然互联网自身并不具备改变教育的本领[1][2],但可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助力教学模式的革新。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载体,国内高校还处于学习建设的初级阶段,但部分高校却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和过度建设现象。[3]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获取所需的信息,并与他人进行双向交流,移动学习便应孕而生。M-leaning是一款在数字化学习基础上研发的教育应用平台,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它具有通知、分组讨论、上传下载作业及评分统计等基本功能,有助于教师实时跟踪学生的學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4]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搭建跨越时间地域的教学平台,本文分析了目前“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依据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M-leaning系统平台与微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学生课内外的无缝对接,极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目前主要由教师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生产流程中所需的检测环节及工艺方法,还可初步具备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程序、根据相关标准评定检测环节质量等级、质量分析管理及设备质量监察管理的基本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大量的教学课时来保障教学效果。然而,目前该课程包括实验在内的总课时数仅为32学时,为了满足培养方案,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时只能尽快完成知识教学,无法详尽地通过案例分析解析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灵活掌握。教师在教授该课程的实验内容时,也只能有选择性地挑选几个相对重要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只能简单了解,无法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其次,“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理论知识较多,部分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仅仅依据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沉闷、枯燥无味,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便会出现课堂上学生睡觉或玩手机等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再者,“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需要使用较多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但由于经费有限,许多新型设备无法购买,实验室原有的一些设备大多已经报废或者损坏,学生无法按照教学要求使用实验设备完成实验,甚至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实验课程开展效果不理想。
总之,当前的“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无法满足国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课是高校将教学与“互联网+”时代相互融合的一次尝试,目的是使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教育不能完全以分数高低来定成败,应更多的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幸福感,教师和学生应在教学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将个性转化为特长,最终成就自我。[5]因此,高校应制定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心智的成长,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转化。
“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融合了M-leaning系统和微课的优势,打破了师生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真正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意愿学习,实现教育活动多元服务和协同发展。微课作为知识在互联网传递的重要依托形式,主要关注个性、个体、自主、自助的用户体验。M-leaning系统则可以实现学习任务的发布以及作业的分发、收集与批改,同时还可实时监督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完善、改进教学。“互联网+”教育模式将M-leaning系统与微课有机结合,将为“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三、“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
1. M-leaning系统作为“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平台。“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M-leaning系统平台作为教学依托,在教师引领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化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临时组织学习交流小组,教师也可加入学生之间的讨论,发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以M-leaning系统为平台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和讨论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教师不是传统教学活动中的演讲者,而是参与学生互动、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引领者。“互联网+”教学模式中,学生能更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宝贵时间,重点关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在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互联网+”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视频、微课、PPT等自主学习知识,从而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让教师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微课作为“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产物,以其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及应用面广等特点获得好评并被广泛使用。对教师而言,微课对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微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律性与信息整理能力。[7]
目前,各平台上已有各种类型的微课,但是大多都是各高校的教师根据本校学生情况构建,其它学校教师不能直接照搬套用,各校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现状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微课。因此,我们也在自主建设“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的微课,微课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和启示法等教学方法,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逐步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微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例如,在使用讨论法教学时,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日常生活中健身用到的握力器引入到应力应变测量的讲解中,使用演示法,借助这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物体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示法则可以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在介绍应力缺陷处聚集的形成规律时,可以利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故事将缺陷处应力聚集与堤坝决堤相联系,启发学生牢固掌握缺陷处应力聚集的知识点。
“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微课是为本专业学生精心构建的,针对性较强,与M-leaning系统相配合构建“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亮点。
四、“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堂“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具体实施情况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为了检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本研究对2016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
结果显示,学生对“材料成型检测技术”课程“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的满意度较高,达到了89%,学生对“材料成型检测技术”的新教学模式可行性高度认可,并相信该模式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无限的机遇,同样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的教学活动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高校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网络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邬贺铨.“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 6-14.
[2]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3-10.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6-42.
[4] 康明慧.“互联网+”背景下域出版战略探讨——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传媒,2017,(5): 55-57.
[5] 于雪,陈哲,张跃伟,等.知行合一营造轻松物理化学课堂[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10): 63-65.
[6] 张丽君.基于超星学习通的英语阅读移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2): 91-96.
[7]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5-13.
责任编辑 陈 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505.htm